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综合症 > 结肠易激综合征
编号:10402810
肠易激综合征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2-00122-0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不但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给社会经济带来较重负担。因而近年来国内外加强了对IBS的重视和研究力度,本文通过对IBS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来了解两者的研究侧重点及存在的差别,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1 流行病学

    IBS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国外统计约占胃肠门诊的20%~50% [1]。国内调查一般人群中10%~22%的成人有与IBS相符的症状,而有IBS症状的成人实际上只有14%~50%会因此而求医,因此实际发病率估计更高,但即便这样IBS仍占消化门诊患者的25%~50% [2]
, 百拇医药
    发病人群,在男女比例方面,国内潘国宗 [3] 等对北京城郊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1∶1.15。其中以中青年和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国外过去认为IBS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后来Saito [4] 调查表明无论按Rome或Manning标准,经年龄校正后的男女患病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还表明,IBS一般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均下降,该病在农村人群中较为常见。

    IBS的发病与生活习惯也有一定的关系,马红英等 [5] 调查表明长期服抗生素,负性事件,工作紧张状态,食地瓜木薯与IBS关系密切。

    通过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的不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1)国内外调查均表明IBS是一种高发病,其发病率东西方大致相似。(2)关于发病的性别,从国内外研究结果来看,渐趋向于IBS性别无明显差异。(3)国内外研究尚有年龄、地域及生活习惯等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对认识IBS的流行病学均有较大意义。
, 百拇医药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不完全清楚。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其不断深入的研究表明IBS主要与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应激、炎症、肠道菌群失调、激素异常改变有关。

    2.1 动力学异常 国内多项研究表明IBS患者存在肛直肠动力异常。如杜芳腾 [6] 等研究发现:便秘型IBS(IBS-C)直肠静息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肛管静息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腹泻型IBS(IBS-D)直肠静息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模拟排便试验表明:IBS-C直肠感觉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性明显增高;IBS-D直肠感觉阈值及直肠最大耐受性均明显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IBS患者确实有肛管直肠动力学异常现象存在。研究表明IBS还存在结肠动力异常,便秘型结肠运动紊乱主要在右半结肠 [7] 。国外Bassotti等 [8] 对IBS患者高幅传导性收缩(HAPCs)的改变进行了对 照研究,得出HAPCs在便前比便后更加多见而在饭后比饭前更加多见。而HAPCs在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却无显著性。Soffer等对结肠动力异常与性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9] ,其结果表明气囊扩张引起的结肠动力和感觉功能改变没有性别差异,导致成年女性IBS的流行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而不是结肠动力功能的差别。国外有研究通过放射性核素胃肠道显影表明 [10] ,IBS患者中存在较大比例的胃轻瘫,从而提示了这种情况在肠动力异常中的普遍性。
, 百拇医药
    2.2 神经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CNS)及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异常改变在IBS的发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IBS可能主要是CNS改变,或ANS改变,或两者都有改变 [11] 。Aggarwal等发现 [12] ,腹泻型IBS患者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受损;而便秘型IBS患者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受损。但国内张洁等 [13] 研究并未发现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与IBS亚群之间的相关性。

    2.3 内脏感觉异常 近年大量资料表明,IBS患者还存在内脏感觉过敏的机制,肠道感觉超敏性和传入神经冲动传递异常可能在IBS发病中起作用,5-HT 3 和5-HT 4 受体可能在冲动从肠神经系统传入CNS中起作用 [14] 。

    2.4 应激 应激被认为是IBS的一个重要机制。尤其是在其症状发生方面。研究表明肠道对应激的动力反应的主要形式为胃排空延缓及结肠蠕动加速,而这些动力改变则可引起消化不良及大便频次及性状的改变,而且有研究表明,IBS患者结肠对应激反应的动力改变往往被夸大而导致更强的情绪反应,患者痛阈降低,内脏敏感性增高,这也是引起IBS的一个重要原因 [15]
, 百拇医药
    2.5 炎症 在国外,Weston等 [16] 分析了20例IBS患者和15名健康者的回肠组织标本后,发现IBS患者回肠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在腹泻型的IBS患者中,这种差别更为明显。而国内的研究发现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二钠对某些IBS患者治疗有效 [17]。胃肠道的感染也较常见。在北京地区对IBS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痢疾史阳性可导致本病 [3]

    2.6 肠道菌群失调 Balsari等 [18] 对20例大便菌落有非常好的同质性的IBS患者的研究表明,与健康个体相比,患者的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均见减少。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小肠过生长与IBS有关。

    此外,Simren等 [19] 对IBS患者与正常人以及IBS患者各型间胃肠激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表明IBS患者降结肠中酪酪肽(PYY)水平较正常人低,但在升结肠中无差异。IBS-D患者升结肠和降结肠中酪神经肽(NPY)水平较IBS-C低。VIP水平则在IBS患者中普遍偏低,但各型间平均水平无差异。P物质(SP)则在各型间无差异。
, 百拇医药
    虽然IBS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对IBS的深入探讨。从国内外研究结果来看,国内主要侧重于动力异常及内脏感觉方面的研究,由于受检查手段限制,即便动力研究,也以肛直肠动力研究为主,这当然是不够的。而国外对动力异常,神经机制、应激机制、内脏感觉异常、炎症、肠道菌群、激素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在这些基础研究方面,国内外还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检测手段的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科研医疗单位必须注意将配套设施跟上。

    3 诊断

    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标准主要有Manning、RomeⅠ和RomeⅡ三种,这三种标准准确性与敏感性有差异,如RomeⅡ标准较RomeⅠ标准在社会人群调查中得出更低的发病率 [20] 。Manning标准在发现病例方面较RomeⅠ标准敏感 [21] ,但所有这些标准都忽视了对器质性疾病的排除,临床单纯根据这些标准诊断IBS实际是相当不可靠的。
, 百拇医药
    IBS是一种非器质性的疾病,其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与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早期结肠癌等器质性疾病相混淆,因此诊断除病史、症状外,必须应用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最常用者如大便常规、钡灌肠造影及纤维结肠镜等。

    对这种功能性疾病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一般借助于有关的问卷或量表(questionnaire)。常用量表有4种 [22] :(1)IBS诊断问卷(IBS-DQ),用于IBS的病情判断。(2)IBS生活质量测评量表(IBS-QOL),用于全面了解IBS患者生活质量。(3)肠道疾病调查表(BDQ),用于评价胃肠道症状。(4)功能性肠道疾病严重指数(FBDSI),用于评定FBD严重程度。临床根据需要酌情选用。一些客观检查用于定量分析判断IBS引人注目。Koide等 [23] 对肠道气体进行定量化分析提示腹部气体可转换为气体量级分(GVS),后者可作为诊断的一个有用工具 [24]

    总之,在诊断方面,目前国内基本沿用国外的一些诊断标准。但各诊断标准又确实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一种在所有情况下都有价值和不仅适用于研究而且适于临床的IBS的诊断新标准 [16]
, 百拇医药
    4 治疗

    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综合疗法。目前国内外治疗药物主要有抗胆碱能药物、钙通道阻滞剂、5-HT 4 受体激动剂、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5-HT 3 受体拮抗剂、生长抑素类药物、K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25] 。有研究表明 [14,26] ,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IBS患者中有心理障碍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生物反馈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应用心理治疗和催眠术法也有一定效果,优于单纯用药,而该技术在国内尚少开展。

    此外,Bhavin Dave等 [27] 发现胃分泌抑制剂能有效控制IBS或功能性腹泻患者的症状。Scarpinato等 [28] 发现大环内酯类药物对IBS也有效果,国内则未见类似报道。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Harvey RF,Salish SY,Read AE.Organic and functional disorders in2000gastroentology outpatients.Lancet,1983,(1):632.

    2 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60.

    3 潘国宗,鲁素彩,柯美云,等.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26-29.

    4 Saito YA,Locke GR,Talley NJ,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Rome and Manning criteria for case identification i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m J Gastroenterol,2000,95(10):2816-2824.
, 百拇医药
    5 马红英,谌颖琦,刘玉成,等.湛江市肠易激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6):252-254.

    6 杜芳腾,刘晶美,罗文.肠易激综合征直肠肛管测压研究.江西医药杂志,1999,34(1):7-8.

    7 詹丽杏,邹多武,许国铭,等.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结肠运输试验及直肠感觉阈值比较.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9-21.

    8 Bassotti G,Crowell MD,Cheskin LJ,et al.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colonic motility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drome.Z Gastroenˉterol,1998,36(9):811-817.

    9 Sofer EE,Kongara K,Achkar JP,et al.Colonic motor function in humans is not affected by gender.Dig Dis Sci,2000,45(7):1281-1284.
, http://www.100md.com
    10 Caballero-plasensia AM,Valenzuela-Barranco M,Herrerias-Gutierrez JM,etal.Altered gastric emptying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Eur J Nucl Med,1999,26(4):404-409.

    11 Mayer EA,Naliboff BD,Chang L.Basic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g Dis,2001,19(3):212-218.

    12 Aggarwal A,Cutts TF,Abell TL,et al.Predominant symptoms in irritaˉblebowel syndrome correlate with specific automatic nervous system abnormalities.Gastroenterology,1994,106:945-950.
, 百拇医药
    13 张洁,凌启荷.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应激状态与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50-251.

    14 姜若兰,孙鲁梅.肠易激综合征.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0):584-586.

    15 Monnikes H,Tabbe JJ,Hilde brandt M,et al.Evidence for stress-inˉducedalterations i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and sensitivity.Dig Dis,2001,19(3):201-211.

    16 Westonap,Biddlewl,Bhatiaps,et al.Terminal ileal mucosal mast cell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g Dig Sci,1993,38(19):1590-1595.17 李定国.色甘酸二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华消化杂志,1983,(3):165-166
, 百拇医药
    18 Balsari A,Ceccarelli A,Dubini F,et al.The fecal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M:Cryobiology,1982,5:185-194.

    19 Simren M,Stotzer PO,Sjoval H,et al.Abnormal levels of neuropeptide Y and peptide YY in the col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3,15(1):55-62.

    20 Pimentel M,Chow EJ,Lin HC.Eradication of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reduces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M J Gasˉtroenterol,2000,95:3503-3506.
, 百拇医药
    21 Bonmelear G,Dorval E,Denis P,et al.Prevalen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ccording to the Rome criteria in the French population.Gastroenterology,2000,118(Supple):A-760.

    22 王维武,任光圆.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中国综合临床,2002,18(9):777-778.

    23 Kiode A,Yanaguchi T,odaka T,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owel gas using plain abdominal radiograph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m J Gastroenterol,2000,95:1735.
, http://www.100md.com
    24 Agreus L.Rome?Manning?Who cares?Am J Gastroenterol,2000,95:2680.

    25 张璐璐,谭欣.肠易激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沈阳医学院学报,2001,3(4):239-242.

    26 施建平,邱夏地,顾国妹,等.应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2):93-94.

    27 Bhavin Dave,MD,Walter Rubin,MD.Inhibition of gastric secretion reˉlieves diarrhea and postprandial urgency associated with irritable bowˉel syndromeof functional diarrhea.Dig Dis Sci,1994,44:1893.
, 百拇医药
    28 Scarpignato C,Pelosini I.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novˉ elapproaches to the pharmacology of gut motility.Can J Gastroenˉterol,1999,A:50-65.

    (收稿日期:2003-12-02)

    作者单位:1 312000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

    2 312000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编 辑 秋实), 百拇医药(顾利萍)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综合症 > 结肠易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