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6期
编号:10402453
外踝上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13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06-0491-01

    我科自1995年8月~2001年5月利用外踝上动脉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13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9~58岁,平均37.5岁,其中左足6例,右足7例,损伤部位:足背皮肤缺损8例,其中合并跖骨骨折5例;足跟(踝)部5例,其中以腓侧为主3例。缺损面积5cm×7cm~11cm×8cm。损伤原因:车轮辗挫伤10例,褥疮3例(均为足踝部)。

    1.2 手术方法 创面首先清创,合并跖骨骨折者克氏针髓内贯穿固定,在外踝上5~6cm处为轴点,并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皮支血管穿出点,用龙胆紫做标记,在胫骨嵴与腓骨后缘之间设计皮瓣,按比创面大0.5~1cm设计皮瓣,首先沿皮瓣标记线切开前缘,在深筋膜下解剖分离,至趾长伸肌腱与腓骨短肌间隙,小心寻找从其中穿出的外踝上动脉,血管内侧可见腓浅神经斜行穿过,注意分开保护,解剖血管蒂时应带2~4cm宽筋膜组织以免损伤血管蒂,解剖清楚后继而切开皮瓣上界(一般不超过小腿中上1/3交界处)及后缘,同样在深筋膜下分离,并用丝线间断缝扎固定,以防皮瓣与筋膜分离,当分离至旋转点时,因外踝上动脉分为升支与降支,可切断升支,以延长血管蒂长度,皮瓣可经皮下隧道或开放切口转移至受区,注意蒂部松紧适度,不要扭曲、压迫,必要时可在蒂部保留1.5~2.0cm皮桥,供区用中厚皮片植皮,加压包扎,并用短腿石膏固定。

    1.3 治疗结果 本组13例,其中11例全部成活,2例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治愈,随访1.5年,皮瓣除轻度肿胀外,无溃疡等发生。

    2 讨论

    外踝上血管皮瓣位于小腿外侧部,外踝上动脉在下胫腓韧带近侧发源于腓动脉,约在外踝上5~6cm处经胫腓骨之间穿过骨间膜后分为升降2支,升支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穿过深筋膜之后在皮下组织内上行,供应小腿中下部外侧半皮肤,降支位置较深,在深筋膜深面向远侧走行,经外踝前面至足外侧沿途与胫前动脉外踝支、跗骨窦动脉,跗外侧动脉、后腓动脉和跖外侧动脉相吻合。外踝上动脉皮瓣为非主要动脉,不破坏足的血供,移植时安全,方法简便,因此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较为理想的皮瓣。

    (收稿日期:2003-02-04) (编辑 张璇), 百拇医药(高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