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1期
编号:10402793
严重多发伤的急诊救护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1-89-01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加快,严重多发伤病人增多,而严重多发伤又是急诊创伤中的危重症,因其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多,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急诊的抢救护理至关重要。我院自2000年10月~2003年1月共收治严重多发伤病人86例,本文就其抢救护理措施及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6例,其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14~6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1例,高处坠落伤11例,挤压伤4例,斗殴伤10例;其中钝器伤7例,锐器伤3例;开放性损伤57例,闭合性损伤29例;伤及部位器官达2处者48例,3处伤者29例,4处伤者9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37例,创伤指数:轻度损伤(0~7)31例,中度严重损伤(8~18)39例,重度(>18)16例。
, 百拇医药
    1.2 结果 本组86例中抢救成功74例,成功率86%;死亡12例,死亡率14%。

    2 抢救和护理体会

    2.1 快速评估病人的伤情 多发性创伤是一种变化迅速,伤情复杂的动态损伤。当多发伤病人送至急诊室时,护士首先应简单询问病史,并迅速对病员的伤情作出初步的判断,同时记录各项生命体征,为医生了解病情作出初步的诊断及采取治疗措施提供有利依据,严重者致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送至抢救室进行复苏抢救,伤势较轻者可做一般处理。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性创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创伤性休克,而在休克复苏同时要充分给氧,给氧首先要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颅脑损伤、胸部外伤患者因血液、痰液、舌后坠等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应立即清除口腔分泌物、血液痰液、口腔内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或插管气管切开;对舌后坠病人用舌钳适当拉出,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用呼吸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8~21ml/kg,吸入40%混合氧,吸/呼为1:1.5。
, 百拇医药
    2.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液、输血快速扩容 多发伤所致的休克主要病理变化是有效血容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常规要建立2条或2条以上静脉通道,静脉留置或配合医生深静脉置管。扩容是创伤性休克的首要条件,但又要避免加重脑水肿。静脉补液时,可采用上肢静脉或颈静脉穿刺, 如腹腔内出血时。尽量不采用下肢静脉补液,因液体易从破裂血管进入腹腔,对抢救不利。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多发伤因创伤部位多,伤情严重,尤其是胸腹部闭合性比穿透伤的伤情严重复杂。当急诊护士从接诊开始,对病人的病史、伤情、检查结果、抢救护理措施、心电监护数值变化,尿量以及液体的出入量,还有面色、神志、瞳孔、末梢循环情况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潜在危险,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如有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

    2.5 详细的抢救记录 每次抢救患者,都要指定一名护士作好记录,包括记录有关会诊人员的到达时间,各项诊断及治疗的执行时间,输液种类和出入量,既要防止液体不足,也要防止液体量过多。多发伤伴有严重脑干损伤、胸腹部联合伤以及内外出血,休克时间过长,延误诊断和抢救时机是主要致死原因,各种均极严重,如能快速,正确抢救,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 百拇医药
    2.6 做好术前准备 如腹内实质性脏器伤,要做好血交叉试验、配血、凝血酶原试验等,同时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做好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恐慌而又紧张的心理状态。

    2.7 安全护送,严格交接班 严重多发伤患者待病情稍稳定之后,迅速转送入有关科室。做好有关科室的交接班,不能因交接不清而拖延手术时间,如上止血带的患者,除了该肢体有明显标志及注明上止血带具体时间外,仍需与有关科室严格交接班,以免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引起肢体坏死。

    2.8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理论知识 严重多发性创伤一般特点为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多等,如稍延误就可危及病人的生命。这就要求急诊护士抢救病人时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慌,准确无误地实施各项技术操作和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样我们急诊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各专科的急救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急能力和职业道德,才能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抢救效率。

    参考文献

    1 胡利云.严重多发伤的救护体会.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9,1082-1083.

    2 顾寿年,常启太.损伤性危重急症.危重急症诊疗手册,1999,117-132.

    作者单位:362000福建泉州解放军第180医院急诊科

    (收稿日期:2003-09-22)

    (编辑心 怡), 百拇医药(陈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