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7期
编号:10402934
加味温胆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3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7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7-2623-01

    缺血性脑中风是临床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1998~2002年采用加味温胆汤治疗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2~70岁,以56~68岁为多;病程最短者6h,最长者8天。全部病例经CT检查或复查证实,显示低密度梗塞和排除脑出血,发病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多为18例,枕叶3例,顶叶部5例,颞叶5例,合并脑萎缩10例,复发脑梗塞5例。有高血压病史26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脂血症20例。

    2 治疗方法

    治则:化痰湿、祛瘀血。方选加味温胆汤。药物:陈皮15g,法半夏12g,枳实15g,竹茹10g,云苓15g,胆星10g,泽兰15g,桃仁15g,红花10g,川芎15g,当归15g,地龙15g,每日1剂,水煎服。证见面色潮红,口苦、目眩、耳鸣等肝阳上亢者加钩藤15g,菊花12g,石决明20g,生地15g,白芍24g;精神倦怠、少气懒言、纳差气虚表现者加党参20g,白术15g,黄芪60g;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肝肾阴虚者加山萸肉15g,枸杞15g,杜仲15g;舌强语涩,肢体麻木疼痛加郁金12g,全虫6g,蜈蚣2条。上方2周为1疗程。急性期梗塞灶较大、颅内高压脑水肿者加20%甘露醇125~250ml,每6~8h1次,静脉注射;血压较高者,给予降压药物,降压不可过快过猛。合并糖尿病者,给予降血糖药物;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 http://www.100md.com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肌力达5级。显效:症状和体征显著好转,肌力达3~4级,能扶杖行走,生活基本自理。好转:症状和体征均有减轻,功能改善,肌力达1~2级,生活不能自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恶化。

    3.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服药最短者为2个疗程,最长者为4个疗程。治愈16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61岁,农民。2000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右侧肢体麻木无力、行走困难、肢软无力、语言不利4天。患者于4天前晨起后,突感右侧肢体麻木、肢软无力、语言不利。即到当地治疗,经给予香丹注射液,症状无改善而来院就诊。经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证见:头昏晕,喉中痰鸣,舌强语涩,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不能行走,精神倦怠,少气懒言,纳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查体:T36.4℃,P78次/min,R19次/min,BP20.6/12kPa,神清,精神欠佳。心肺听诊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颈软,无抵抗,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为3级。右下肢巴彬斯基征阳性。中医辨证:脾气虚弱,痰瘀血阻。治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方用加味温胆汤。
, 百拇医药
    处方:陈皮15g,法半夏12g,枳实15g,竹茹10g,云苓15g,胆星10g,泽兰15g,桃仁15g,红花10g,川芎15g,当归15g,地龙15g,党参20g,白术15g,甘草10g,黄芪60g,全虫6g,蜈蚣2条,服上方2周后,症状明显减轻,随证加减2个月,诸症悉除,右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病理征消失,行走自如,随访2年无复发。

    5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除与血管壁病变有关外,还与血液流变异常有关,血液的粘度增高是导致脑血栓形成和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祖国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风、火、痰、瘀、虚五方面所致,而虚为病之本。风、火、痰、瘀为病之标。在标证中又以痰、瘀为主要原因。中风患者多由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味或系痰湿之体,易使脾失健运,水谷之精微无以输布,内聚而成湿浊粘痰之物,积滞内壅,痰浊注于血脉,痰瘀互结,阻塞脉络而导致中风。所表现出来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都是由于痰瘀互结,阻塞脑脉而成。所以治疗则以化痰、祛瘀为“急则治标”的主要原则。方中以陈皮、法半夏理气化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主。以达到祛瘀化痰之功效。在配以茯苓健脾渗湿,枳实、竹茹降逆化痰,泽兰活血破瘀,善祛血中之痰湿,胆星涤痰燥湿,专走经络,治中风麻痹,地龙熄风通络。现代医学证实,上述药物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从而达到治疗缺血性脑中风。

    作者单位:642450四川省威远县中医院急诊科

    (编辑秋 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