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8期
编号:10403025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8-2718-02

    慢性结肠炎是常见疑难病症之一,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稀便或大便带脓血,多伴有纳差、腹胀、里急后重、神疲乏力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的特点。笔者自2000~2003年,运用中医理论对慢性结肠炎患者47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指定的诊断标准确诊慢性结肠炎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9岁,平均38.5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10年,平均为3.2年。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8例,肝脾不和13例,脾虚湿困10例,脾肾阳虚11例,气滞血瘀5例。

    2 治疗方法

    2.1 湿热内蕴型 证见腹泻腹痛,泻下急迫,或便下脓血,肛门灼痛,小便短赤,口干苦,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则:清热除湿,理气止痛。方药:白头翁15g,黄连6g,黄柏10g,炙大黄10g,白芍20g,木香10g,枳壳15g,败酱草15g,银花10g,当归12g,苦参10g。
, http://www.100md.com
    2.2 肝脾不和型 证见腹泻腹痛,痛即欲泻、便后痛减,便出不畅,多因情志不畅、精神紧张而复发或加重,并伴脘痞腹胀纳差,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方药:柴胡12g,香附15g,白芍20g,白术15g,陈皮10g,防风10g,当归12g,郁金15g,黄连6g。

    2.3 脾虚湿困型 证见肠鸣腹泻,大便稀溏带有粘液,稍进油腻生冷则稀便次数增多,伴少腹坠胀,食少肢倦,苔白腻,脉沉细无力。治则:健脾化湿,温中益气。方药:党参20g,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5g,砂仁10g,苡仁15g,扁豆15g,山药15g,陈皮10g。

    2.4 脾肾阳虚型 证见五更泄泻,久治不愈,有粘液脓血,伴少食自汗,畏寒肢冷,腰酸困竣,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治则:健脾温肾,固肠止泻。方药:党参20g,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2g,赤石脂30g,补骨脂15g,肉豆蔻(煨)12g,吴茱萸10g,肉桂10g。
, 百拇医药
    2.5 气滞血瘀型 证见腹痛腹泻日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便下脓血,面色晦暗,形体消瘦,疲乏无力,舌质紫暗,脉涩。治则:活血化瘀,理肠通络。方药: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5g,元胡10g,没药10g,牛膝10g,丹参15g,三七6g(分冲)。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经治疗后腹痛腹泻、便血症状消失半年以上;肠镜检查示肠粘膜未见充血水肿,原有溃疡形成疤痕,新粘膜形成。好转:腹痛便血消失,大便基本成形,偶有少量粘液;肠镜检查局部症状改善。无效:服药两周以上,症状时轻时重,疗效不佳,有关检查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18例,占38.3%;好转27例,占57.5%;无效2例,占4.2%。总有效率95.8%。

    4 典型病例
, http://www.100md.com
    患者,男,47岁,2002年10月7日来我门诊部就诊。主诉:腹泻已1年余,经常服用氟哌酸、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病情时轻时重,缠绵不愈。现证:腹痛绵绵,遇寒加重,腹泻腹胀,日2~3次,以夜间为甚,伴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结肠镜检查粘膜充血、水肿,大便镜检有少量脓细胞。诊断:泄泻(慢性结肠炎)。辨证分型:脾肾阳虚 型。治则:补脾温肾,固肠止泻。方药组成:党参20g,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2g,赤石脂30g,补骨脂15g,肉豆蔻(煨)12g,吴茱萸10g,肉桂10g,生姜6g,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上药共服14剂后患者主诉腹泻明显好转,大便镜检未见脓细胞。效不更方,经过8周的治疗,腹泻痊愈。

    5 体会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肠氵辟”、“痢疾”、“内痈”、“内疡”范畴,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内经》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张介宾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可见其病理特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内生湿热;湿热蕴结,壅塞肠中,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脉络受伤,气滞血凝,气机阻滞,所以腹痛腹泻便血。亦有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而腹泻。长期腹泻,津血丢失,故阴血亏虚;湿困脾阳,久则伤及肾阳。故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分别以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温补脾肾、调和肝脾为法。湿热内蕴证的治疗主要用参苓白术散加味;脾肾阳虚证的治疗主要用四神丸加味;气滞血瘀证主要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在辨证施治中详辨寒热虚实,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邪去则扶正,每获全效。

    笔者认为,治疗慢性结肠炎,除了正确用药已外,还与饮食因素关系密切。既病之后,脾胃已虚,若不节制饮食,仍嗜食醇酒厚味,则令脾胃更虚,肠腑更伤,造成恶性循环,而使病情愈重。治疗之时,一边服药,一边恣饮醇酒、肆啖厚味,则治亦无功矣。因此,慢性结肠炎患者慎勿以大饥盛饱更伤脾胃,勿以醇酒厚味再滞肠腑,而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温热食物以养脾胃。另外,还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以使正气提升、气机条达,则有助于疾病早日痊愈。

    作者单位:315020浙江宁波边防检查站卫生队

    (编辑李 木), 百拇医药(胡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