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8期
编号:10403065
外伤性血管瘤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8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8-2745-01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5岁,左额部外伤后包块1年余,患者于1年前不慎撞伤左额部,当时左额部肿胀、青紫、疼痛,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未发现颅骨骨折及其他明显异常征,未做特殊处理,后肿胀渐消退,遗留蚕豆大小包块。时感头痛,并感包块处跳痛。既往无血管瘤病史及其他病史。

    体格检查:左额部眉弓外上角发际处有丘状包块,隆起,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可推动,轻压痛,按压时中央有脐凹征,局部皮肤无青紫及其他异常外观改变,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常规手术,见瘤体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呈米粒大小,芽状相连,向多个方向生长,切开有管腔及较多暗红色血液流出。经仔细剥离、结扎、取出分叶状包块,内有管腔,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血管内膜样组织。

    2 讨论

    血管瘤是由残余的中胚叶或血管细胞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大多出生时就有,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好发于颌面部、头颈部、四肢及躯干,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被发现,绝大部分为局限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生长,特别在有外伤、感染等诱因可以迅速生长。常见以下三型:(1)鲜红斑痣:初起时为明显或隐约可见的红色斑点或斑片,随婴儿生长发育而扩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通常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停止生长,少数自行消退,面积较大者无自愈倾向。头面部多见,常为单侧性。目前可采用激光治疗。(2)单纯性血管瘤:又称草莓状血管瘤或毛细血管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高出皮面的柔软丘疹或肿块,压迫时不易退色。常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婴儿,生长迅速,2~3岁后停止生长,75%以上患儿在7岁左右自行消退。因此多数可不予处理,必要时可采用激光或冷冻治疗。(3)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结节状或斑块状肿物,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或紫蓝色,压迫时瘤体可缩小。随瘤体的不断增大可产生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停止生长,少数也可自行消退。治疗可采用手术切除、硬化剂注射、浅层X线照射等。

    从本例看,患者在儿时没有血管瘤病史,头部包块只有1年,系外伤性,其机理可能是外伤后致头皮血肿形成,血肿通过机化,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再生,血管初生时为实心索,继而出现管腔,头部因血管网丰富,毛细血管再生能力强,易转变成小动脉和小静脉,或增生过度形成血管瘤,或形成扩张的静脉窦,因此,对头部外伤后形成的陈旧包块,特别是伴有头痛症状,一定要谨慎手术,防止大出血。术前有条件者最好行彩超检查,待确定性质后再行手术,确保医疗安全。

    作者单位:448263湖北省沙洋马良农场医院

    (编辑秋实), 百拇医药(佃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