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26066
中国医科大学构建适应21世纪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11日 《现代护理报》 2004.05.11
     去年11月,教育部对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教育教学水平进行了评估,专家组对该校的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是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8年联合下发的《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培养要求及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和1999年教育部下发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能力考核标准》,以及本校多年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基本文件与经验为基础,制定出的适应21世纪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方案。方案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强调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全面贯彻了“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目标。

    在长期实践中,学校总结出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七年制人才培养模式:一厚:宽厚的理工基础教育;二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科研训练;三结合:人文教育与医科紧密结合,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紧密结合;四提高:在学生学习的七年中逐渐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外语能力、提高实验创新能力、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新型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强化目标、双向渗透、三个优化”。

    (1)“强化目标”。这有两个含义:一是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术型医师。二是强化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目标并重,体现加强素质教育。对于上述两个含义,均要强化总体目标意识,淡化学科求全意识,整个课程体系为培养医师的总目标服务。

    (2)“双向渗透”。就是要体现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在高等医科教育中,要实现基础课与临床课的双向渗透,打破“老三段”。基础教育阶段中有临床教育,临床阶段有基础教育,教学计划框架中呈楔型结构。早期接触临床,全科医学实践,回归基础等方式均列入教学计划中。在各门课程的内容中均应体现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与渗透。

    (3)“三个优化”。就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优化。知识方面的优化包括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人文社科等知识。能力方面的优化包括实验技能、临床技能、预防保健技能、创新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素质方面的优化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人文讲座、课外活动小组、校园文化来实现。□朱振国 郭秀芝,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