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406310
消化系统疾病(2004.05.27)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49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炎性肠梗阻效果好

    术后早期肠梗阻(简称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早期并发症,一般发生在术后1~3周。如急于手术治疗,往往不能解除梗阻症状,且增加病人的创伤,故一般不宜手术。据悉,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的李国进医师等近5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炎性肠梗阻30例,疗效满意。《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第14卷第3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

    对30例该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基础治疗:1.禁食、胃管减压;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3.肠外营养支持(有低蛋白血症者加用白蛋白);4.使用适宜的抗生素;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中药治疗:复方大承气汤加减,方由川朴、炒莱菔子、枳壳、桃仁、赤芍、大黄、芒硝所组成,加水煎成200ml,由胃管注入,一般一次注入100ml,注入后夹管2~3小时,1日2次(必要时加用1剂),并随症加减。经治疗后,患者服药3~4小时肠蠕动增强,听诊肠鸣音活跃,8~24小时开始排气排便。治愈29例,好转1例,平均治愈时间5.2天。无明显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根据中医理论,炎性肠梗阻为气机痞塞肠腑功能失调,全身机能障碍。中医认为,由于手术和炎症等破坏了气机的正常运行,使升降功能失调,腑气通行不畅,致胃肠功能障碍。以上李国进医师等所用的复方大承气汤具有通里攻下,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现代研究证明,它能加强肠蠕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退水肿,恢复肠道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此外,研究还表明,复方大承气汤也能对粘连性肠梗阻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以上所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西医基础治疗合中药汤剂复方大承气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良好。在治疗过程中,李国进医师等还有以下几点体会:1.中药治疗时间不宜太短,不能认为肛门已排气排便即停止使用。在一般情况下,有效时再继续服用3~5天以巩固疗效;2.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治疗效果不确切,或病情反而加重,要分析其原因,可能诊断有误,或有合并症,必要时剖腹探查。

    苦润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佳

    《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6卷第3期报道了湖北省黄冈市红十字会医院魏瑞民、颜凯等临床采用苦润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自1996年~2003年以来,共收治了3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学诊断,符合萎缩性胃炎(CAG)诊断标准。其中男172例,女214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2岁;病程3个月~30年。其中伴不典型增生者85例,伴肠上皮化生者147例,浅表萎缩伴糜烂者15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痞满,剑突下隐痛,纳呆,嗳气,消瘦,肢软乏力,舌质多暗红,暗淡或紫暗,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沉细,或弦细。辨证分型:肝胃不和兼气滞挟瘀型204例(治疗1组),脾虚湿阻兼气滞挟瘀型182例(治疗2组)。治疗方法:治疗1组:采用苦润化瘀健胃冲剂(方由黄连、半夏、柴胡、神曲、栝楼皮、白芍、三七、麦冬、陈皮等组成)。治疗2组:采用化湿祛瘀调胃冲剂(方由茯苓、白术、甘草、蔻仁、藿香、鸡内金、三七、枳实、石菖蒲等组成)。每次1包,饭前1小时用50毫升温开水冲化,顿服,3次/日,一般连续服用2~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均做胃镜及病理检查,力求活检部位(窦、体、小弯侧)一致,治疗半年内进行追踪检查,如有兼挟其它病症者可用相关药物。
, 百拇医药
    疗效标准:参照有关文献提出的CAG疗效标准。显效:萎缩性胃炎(CAG)或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治疗后转变为浅表性胃炎(CSG),且临床症状消失;好转:CAG或CSAG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胃镜及病检显示病变程度减轻;无效:CAG或CSAG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胃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变或者加重。

    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组204例患者中,显效66例,好转86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为74.5%。治疗2组182例患者中,显效58例,好转76例,无效48例,总有效率为73.6%。两组间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胃镜复查情况比较:治疗1组204例患者中,CAG转为CSG的49例,CSAG转向CSG的82例,CAG转向CSAG的20例,CAG或CSAG未改变或恶化者53例;治疗2组182例患者中,CAG转为CSG的43例,CSAG转向CSG的73例,CAG转向CSAG的19例,CAG或CSAG未改变或恶化者47例。
, http://www.100md.com
    组织学检查变化情况:治疗1组治疗前胃黏膜萎缩者204例,治疗后为73例;治疗前伴肠上皮化生者78例,治疗后为28例。治疗2组治疗前胃黏膜萎缩者182例,治疗后为66例;治疗前伴肠上皮化生者69例,治疗后为25例。

    两组冲剂对缓解主要临床症状(腹胀、腹痛)的效果较好,一般服药1周见效。

    魏瑞民、颜凯等医生指出: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胃气虚、阴伤;实为气滞、湿热、瘀血等。治宜健脾益胃,行气化瘀为主。苦润化瘀健胃冲剂具有调肝和胃、苦润通降、化瘀健胃之功。方中黄连苦寒清热;半夏和胃降逆;栝楼润燥散结。三药配伍为《伤寒论》中小陷胸汤,可开痞散结、通降胃气。另加柴胡疏肝解郁,神曲、陈皮健胃行气,助胃化食;麦冬滋胃补虚,有扩血管、提高血管通透性的功能。化湿祛瘀调胃冲剂具有化湿健脾、调和气血、祛瘀生新之功。方中蔻仁、藿香化湿行气;石菖蒲健胃,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肠异常发酵,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用治顽固性呃逆、嗳气疗效尤佳;茯苓、白术、甘草健脾渗湿、益气和中;枳实行气消痞;鸡内金助胃消食。两组方剂中均加活血化瘀中药三七,意在祛瘀生新,润燥清热。诸药合用,可增强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胃腺体重建,从而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临床观察证实:大多数CAG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得到改善,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均在70%以上。说明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前景,且毒性作用小,对于防止CAG进一步恶化有一定效果。

    周福生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膜便或便秘)等临床表现的症状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虽无器质性疾病(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指标等异常)的证据,但却一定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关于此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西医多采取对症治疗,疗效欠理想。《中医杂志》2004年第3期报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程宏辉对著名的脾胃病专家周福生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的介绍:(1)痛泻责之于肝脾,强调疏肝健脾:“痛责之于肝,泻则之于脾”,肝郁则气滞,气滞不通则为痛,其痛多为胀痛,痛之部位多不固定,且痛之发作多与精神因素有关。脾虚运化失职,清浊不分合而为下则为泻。对痛泻型IBS,周教授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疏肝健脾为其主要治疗方法。周教授临床常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其中防风为必用之药,因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于此处用之既可疏散肝郁,又起胜湿止痛、止泻的作用。对腹痛明显者可加用救必应、延胡索等理气止痛之药;腹泻明显者可加用健脾利湿、收涩止泻之品,常用莲子、芡实、山药、薏苡仁等。腹胀明显者往往加大枳实用量,且加紫苏梗、乌药等以理气消胀。(2)心胃相关,倡用调心安神之法: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七情虽与五脏相应,但最终仍由心主神志这一功能统摄,即情志发于心而应于五脏。若心神失调,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出现纳呆、脘胀、便溏等症状;而脾胃功能失调亦可影响心神。周教授认为:脾胃与心神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于临床指导治疗一些胃肠疾病及情志疾病非常有意义,因此,提出心胃相关理论,主张从心神(精神心理因素)与胃肠(消化系统)的相关性来治疗(IBS)。针对本病患者常有失眠多梦、心烦焦虑等心神失常的表现,治疗提倡用调心安神之法。常于基本方中加用合欢皮、夜交藤、浮小麦等调心安神之品。其中尤其喜用合欢皮,因此药既入肝经又可入心经,既可解郁又可安神,是调心安神之佳品。同时,应针对引起心神失常的病因进行调理治疗,如由于心阴亏虚,而出现心烦失眠、多汗等症状时,可选用百合、生地黄等养心安神。(3)注重兼夹,灵活辨证以施治:痛泻型IBS虽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但肝郁可化火生热,肝郁气滞又可生瘀;而脾虚则可生湿生痰,亦可伤及肾脏而出现脾肾阳虚;湿、热、瘀、痰亦可互结而为患。IBS患者常有夹湿、夹热、夹瘀或夹湿热等表现,因此周教授认为治疗注重兼夹,灵活辨证以施治。对夹湿者常于疏肝健脾时加用藿香、佩兰等以芳香醒脾化湿;夹瘀者则多加用丹参以化瘀;夹湿者则加黄连、败酱草等以清利肠道湿热。(4)痛秘责之于气津,重在益气养阴:痛秘型IBS多由痛泻型发展而来,因久泻则损气耗精,而肝郁过久亦可化火伤津耗气而出现气虚津亏。亦有起病即表现为痛秘者,多为本有内热,加之嗜食辛辣油腻之品导致气津不足或长期用泻药损气伤津引起。周教授治疗时认为益气养阴为根本,同时必须注重调整气机。常于大剂量益气养阴药中或加入青皮、陈皮理气,或加入槟榔、枳实等降气。其益气养阴常喜用白术、玄参、麦冬、玉竹等药且剂量较大,多在30g以上,病久顽固者,常少佐润肠通便之火麻仁,临床疗效显著。举验案两则:(1)一30岁女患者,反复腹痛腹泻2~3年,腹痛部位不定,有时为左下腹,有时为右下腹,多为胀痛,痛时即有便意,便后疼痛缓解,腹泻每日3~4次,有大便不尽感,反复发作。平素饮食稍有不慎,或情绪不佳时即有发作。多方求治,疗效不佳。理化检查均无异常。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周教授诊断为IBS,辨证为肝郁脾虚夹湿,治以健脾疏肝利湿为法。处方:柴胡12g,枳实15g,白芍15g,防风10g,白术15g,陈皮6g,木香10g(后下),救必应30g,佩兰10g,藿香10g。服药5剂,大便正常,腹痛缓解。后用上方加减调理2周而病愈。(2)一56岁男患者,便秘1年有余,3~5日大便一次,便质干,排便时间明显延长,有大便不尽感,时有腹痛或腹胀,伴口干,乏力。以往多用大黄,果导片等导泻之品,但停药即发。理化检查均无异常。舌红嫩、苔少、脉细,周教授诊断为IBS,便秘型,辨证为气虚津亏,治疗以益气养阴为法。处方:玄参30g,生地黄30g,玉竹30g,白术30g,枳实15g,木香10g,大黄10g,火麻仁30g,救必应30g,厚朴15g。服药3剂即大便通畅,7剂后诸症消失,继续以上方调理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