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速递 > 医药快讯
编号:10419859
医药快讯(2004.06.16)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60期
     美开发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的新技术

    美国科学家13日说,他们新近开发出的一种技术,有望帮助刺激人类胚胎干细胞更高效地分化成其他类型的细胞。

    胚胎干细胞是人体中保留的未成熟细胞,具有再分化形成其他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潜力。利用胚胎干细胞培育供移植用的细胞、组织或器官,据认为在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刺激干细胞在体外进行分化并非易事,这一过程受到很多因素限制。比如,干细胞在体外赖以生长的材料,对干细胞的习性会产生影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兰格教授介绍说,某种特定生物材料究竟会如何影响干细胞习性,此前并没有什么快速简便的办法能够加以评估。兰格和同事经研究后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开发出的新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同时测试成百上千种不同材料刺激干细胞分化的效果。

    这种新技术首先将生物材料沉积到一个玻璃载片上。数百种材料分别在75mm长、25mm宽的载片1700多个点上沉积,位于各点的生物材料经紫外线处理后会发生聚合而变硬。科学家随后将人类胚胎干细胞“播种”到玻璃载片上,并将载片放入包含生长因子等的不同溶液中,以观察何种生物材料最利于刺激干细胞生长。兰格等人已利用该办法发现了一些生物材料。测试显示,这些材料可刺激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成高纯度的上皮细胞。
, 百拇医药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新闻公报称,兰格等科学家的成果将发表在新一期网络版《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毛 磊)

    厦门首次采用生物共振技术治疗过敏病症

    厦门市从德国引进的生物共振治疗系统(BICOM)11日正式投入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设备已经完全发挥作用。据介绍,这是福建省首次采用生物共振技术治疗过敏病症。

    厦门中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刘晓坤介绍说,厦门地处亚热带,由于受环境气候以及好吃海鲜的饮食习惯的影响,居民中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每年到厦门中山医院求诊的过敏体质患者都在5万人次左右。由于药物疗效的限制,很多过敏性疾病成了复发率极高的顽疾。

    据介绍,传统的过敏原检测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皮内注射过敏原,由于无法即刻判断是何种过敏原引起的,患者往往要注射20多针才能查出病因;另一种是抽血检查,由于检测的仪器内部设置的过敏原种类固定,仪器外的过敏原就无法查出。BICOM不仅可准确地检测出500种过敏原,还能检测出500种过敏原之外的其他物质。它能有效地治疗食物过敏、神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使病人在不需要与过敏原隔离的情况下,将过敏症治愈。
, 百拇医药
    BICOM是根据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DeBrogkie教授提出的量子物质波理论而设计的。根据该理论,所有物质都拥有特定的物质波,人体及过敏原也不例外。人在接触不同的物质时所受的干扰程度不同就产生不同的干扰波,当超出正常值后就会引起不同生理症状,如过敏、哮喘等。医生利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查出患者的过敏原信号,而后以电磁波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过敏原信号与人体信号不兼容就会使异常波趋于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采用BICOM治疗不用打针、抽血和吃药,对于婴幼儿的治疗效果更好。(康 淼陈志峰)

    英国科学家计划克隆人类胚胎

    英国《观察家报》13日报道说,英国科学家正在准备克隆人类胚胎。一旦得到批准,他们将立即开始克隆工作。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博士米奥德拉格·斯托伊科维奇领导的科学家小组计划使用克隆“多利”羊的相同细胞核转移技术克隆数十个人类胚胎,用于治疗糖尿病。
, http://www.100md.com
    纽卡斯尔大学生命研究中心的艾莉森·默多克教授说,这个克隆项目旨在利用克隆胚胎制造出能生产胰岛素的细胞,并把细胞移植给糖尿病患者,达到治病目的。“在克隆过程中,我们还将从患者体内提取脱氧核糖核酸加以利用,保证患者不对新组织产生排斥。”

    斯托伊科维奇接受《观察家报》采访时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糖尿病上,但请相信我们的工作将会引导(人们发现)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的治疗方法。我们的目的不是克隆人,是拯救生命。”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机构”一个克隆问题研究委员会很快将决定,是否批准斯托伊科维奇克隆人类胚胎。《观察家报》得到消息说,“人类受精与胚胎学机构”已对克隆项目表示支持,还准备于下月和纽卡斯尔大学共同对外公布这一事件。

    韩国在今年2月克隆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胚胎。当时,韩国科学家从16名志愿者身上提取出242个卵细胞,克隆出30多个胚胎。

    美国科学家发现甲壳质酶与哮喘有关
, 百拇医药
    美国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类称为“甲壳质酶”的物质与哮喘有关,这进一步显示哮喘是免疫系统的错误反应所致,有利于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虾、蟹等动物的外壳由甲壳质构成,甲壳质酶可以分解甲壳质。人虽然没有甲壳,但体内还有6个左右的甲壳质酶基因,它们是进化的残留物。此前研究已经发现,某种甲壳质酶过多,会引发称为高雪氏病的脂肪代谢障碍疾病。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报道,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甲壳质酶还与哮喘患者肺部一种重要的炎症反应有关。科学家培养出患哮喘的实验鼠,发现其肺部存在某种晶体,提取晶体并纯化后发现,它是一种称为“酸性哺乳动物甲壳质酶”的物质。

    科学家发现,患哮喘的实验鼠肺部甲壳质酶的水平比健康实验鼠高得多,在人体内也有类似现象。进一步实验表明,一种称为“辅助性Ⅱ型T细胞”的免疫细胞促使甲壳质酶水平猛增,而这种免疫细胞的作用被认为是导致哮喘的关键。用血清阻止甲壳质酶起作用,可使实验鼠的肺部炎症减轻。
, 百拇医药
    目前医学界一般认为,哮喘的起因是免疫系统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误以为有寄生虫入侵,下达了错误的“作战命令”,上述新发现支持这种看法。哮喘患者体内甲壳质酶过量分泌,可能是因为其免疫系统误以为体内有甲壳质存在。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可能更易患直肠癌

    英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人患直肠癌的几率可能比正常人高出3倍。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这项研究由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共同主持。科学家们以1万名45岁~79岁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检查了他们血液样本中的某种糖分标记和过去6年间的医疗纪录。结果发现,糖尿病以及葡萄糖代谢功能有障碍的人更可能患上直肠癌,而且这种趋势在男性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据调查,过去20年间,男性直肠癌患者每年以1%的速度递增。不过专家认为,其中2/3的患者有可能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即多吃高纤维食品、少吃脂肪类食品避免患病。
, http://www.100md.com
    墨西哥专家提醒吸毒易导致帕金森氏症

    墨西哥神经系统疾病专家日前提醒说,吸食海洛因、可卡因等高纯度毒品会增加40岁以下人群患帕金森氏症的风险。

    墨西哥21世纪医疗中心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所赫费尔松·纳瓦埃斯博士说,帕金森氏症是由于大脑中负责产生多巴胺的黑质细胞出现病变,导致传输运动神经冲动的多巴胺释放不足引起的,而毒品中含有的“MPTP”神经毒素容易加速黑质细胞的病变过程,从而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纳瓦埃斯指出,21世纪医疗中心对数百名40岁以下海洛因吸食者进行了研究,发现多数人的神经细胞出现提前衰老迹象,部分严重者同时伴有肢体颤抖、僵硬、行动迟缓、腿部条件反射丧失等症状,这与帕金森氏症早期症状相似。

    帕金森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渐进性疾病,以运动迟缓、肌肉强直、静止性颤抖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多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群。(叶书宏)
, http://www.100md.com
    英科学家开发出器官移植新技术

    英国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项器官移植新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在心脏停跳5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死者体内摘除肝脏,使之仍然可用于肝病患者的器官移植手术。

    英国媒体报道说,在这项新技术中,伦敦国王学院医院医学家使用了能够更好进入血管的新型管材,同时改进了传统的冷却和保存捐献者器官的技术。迄今,已有31名成人和儿童在该院接受了器官移植手术。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部分缓解移植器官数量不足的难题。此前,美国一些医学中心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类似的方法移植来自“心脏停跳捐献者”的肾脏和胰脏。

    伦敦国王学院医院移植外科医生保罗·穆耶桑说,这项技术“能使肝脏和肾脏的可用性分别提高10%和25%”。

    日本医院将提供免费艾滋病检查服务
, http://www.100md.com
    由于日本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不断增加,日本厚生劳动省计划,从明年开始在保健所、医院等医疗机构为人们匿名免费检查艾滋病。

    据《读卖新闻》13日报道,去年日本新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为976人,为历年最多,不了解自己罹患艾滋病而发病死亡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日本大多数保健所只在每周进行一次艾滋病病毒检查,每次也只限定两个小时。不少人以献血为名,到街头献血站检查自己是否感染病毒。但如果接受检查者在最近两个月内感染病毒,献血站就很难查出,这就增大了输血者感染病毒的危险性。

    有鉴于此,日本厚生劳动省认为必须增加检查渠道。但是,如果患者直接在医院等机构接受匿名免费检查,会无法保留病历和完成保险手续,因此厚生劳动省决定,由日本红十字会委托医疗机构检查。新的制度是,希望在医疗机构接受检查的人先去献血站说明情况,领取介绍信,然后到医院接受匿名免费检查。每人7000日元的检查费由红十字会支付给医院,为此红十字会的政府预算将增加两亿多日元。
, http://www.100md.com
    日本开发出新手术方法根治胰头癌

    日本金泽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消化外科教授三轮晃一经临床实践证实,胰头癌手术在切除患部的同时,如果将患部血管换成大腿内侧血管,可有效防止癌症复发。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消化系统癌症第五位,多见于40~70岁的男性。由于该病早期诊断困难、癌变可向周围组织器官扩散,该病的手术切除率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65%的胰腺癌发生在胰脏的头颈部,统称胰头癌,胰体癌(体部、尾部)只占5%左右,其余为全胰癌。

    据《读卖新闻》13日报道,手术切除胰头是常用的胰头癌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率很高。三轮教授发现,一些癌细胞长在穿过胰的肠系膜动脉和静脉部位,很难彻底清除,这是造成胰头癌复发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在切除胰头的同时,把这两根血管的一部分一起切除,然后将患者大腿内侧的血管移植上去,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百拇医药
    从2002年1月起,三轮教授先后为13位患者进行了这样的手术。其中6名患者没有复发,其余7人在手术时癌细胞已经转移,但切除胰头部位后患部同样没有复发。三轮教授说,医学界一直无法根治胰头癌,新手术方法则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何德功)

    科学家将测定袋鼠基因组序列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于当地时间8日说,他们将联合进行袋鼠的基因组序列测定,使袋鼠成为继人、狗和鼠之后又一种被绘制基因组草图的哺乳动物。这将为科学家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依据。

    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在其网站发表的新闻公报说,该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基因组研究机构将联合展开这项研究。科学家说,由于袋鼠和人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远,因此对比袋鼠和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对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很有帮助。袋鼠在大约1.3亿年前和人类拥有共同祖先,而和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黑猩猩则在700万年前和人类拥有同类祖先。
, 百拇医药
    公报说,科学家们预计用2年多时间,对塔马尔沙袋鼠进行基因组测序。这是一个体型较小的袋鼠品种,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和西部沿海。此前,科学家已计划对另一有袋类动物——南美负鼠进行基因组测序。这两种动物虽然亲缘较近,但它们“同属一家”已是7000多万年前的事了。科学家认为,将它们的基因组相互比较,然后再与人类基因组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序列被测定,科学界希望通过对比这些动物的基因组序列,为研究某些疾病的成因和疗法提供基因线索。

    日本开发出诊断早期支气管癌的内窥镜

    日本宾得公司和东京医科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出能诊断出早期支气管癌的内窥镜。这种内窥装置可插入气管直接观察癌变部位,即使临床经验少的医生也能用它发现早期肿瘤。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新型内窥镜直径约5mm,顶端安装有高性能数码相机和照明装置。医生在操作时用白光照明,将内窥镜插入患者体内。当内窥镜到达支气管后,医生按手上的按钮把白光换成紫光,就可以大范围搜索癌变部位。紫光波长约为408nm,正常组织在紫光照射下会发光,而癌变部位发光少,看上去较暗,因此很容易辨别。这种内窥镜中的止血装置和钳子等可伸到顶端,因而当医生观察到癌变部位以后,还可以进行切除手术。
, http://www.100md.com
    研究人员说,在此基础上还能研制出照射消化器官等的光源,使内窥镜可以用于检查其他部位。配合使用计算机软件分析,可以得到更鲜明的图像。(何德功)

    日本发现降血糖的乳酸菌

    据《朝日新闻》13日报道,日本河合乳酸菌研究所负责人河合康雄发现了能降低血糖的乳酸菌,可用来开发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有降血糖作用的乳酸菌存在于人体大肠内,是河合康雄等人在1.5万种菌株中筛选出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把患糖尿病的老鼠分为两组,实验组老鼠每天喂3次含80mg乳酸菌的食物,对照组老鼠只喂普通的食物。80天后,实验组老鼠的血糖值下降了37%~39%,乳酸菌显示出较强的降血糖效果。

    乳酸菌是分解糖类、合成乳酸的细菌群的总称,有助于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建立人体胃肠内的正常细菌环境,增加免疫力,还有预防癌症等成人慢性疾病的功效。1984年,河合康雄曾发现可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的乳酸菌,此次发现的降血糖乳酸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表明,2002年日本糖尿病患者为740万人,血糖值偏高、有可能出现糖尿病的人达1620万。(何德功)
, 百拇医药
    日本学者发现制造慢性痛“元凶”:溶血磷脂

    日本长崎大学研究生院植田弘师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吗啡和抗炎药物等无法抑制的慢性痛由溶血磷脂所致。

    慢性痛被称为神经性疼痛,由神经受伤,疼痛感觉过敏引起,包括由癌症引起的疼痛、腰痛、患带状疱疹后的疼痛。溶血磷酸是在神经负伤时在伤痕附近细胞表面合成的脂质的一种,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老鼠坐骨神经受伤之后,只要轻轻触摸老鼠的脚心,老鼠就会把腿挪开,显示神经性疼痛症状,研究人员又用基因技术培育出溶血磷脂不起作用的老鼠,用同等程度的刺激触摸老鼠的脚心,老鼠并不把腿挪开,从而证明溶血磷脂与慢性痛有关。植田教授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老鼠的神经,结果发现溶血磷脂剥落感觉触觉的神经纤维表面覆盖的细胞,让神经纤维裸露。之所以很弱的刺激也能感到疼痛,是因为裸露的触觉神经纤维与感受疼痛的神经纤维接触,发生“混线”现象,这种刺激通过反复传给大脑和脊髓而被记忆,使疼痛慢性化。

    植田教授说,如果开发出抑制溶血磷脂的药物,慢性痛并非不可以治疗。这一研究成果14日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自然·医药》电子版上。(何德功), 百拇医药(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