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419886
消化系统疾病(2004.06.17)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61期
     柴平汤加减可明显促进胃动力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因胆囊收缩无力,幽门括约肌功能不良以及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以致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而产生的胃黏膜病变。《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6卷第4期报道了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院黄坚医生临床采用柴平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黄坚医生首先将2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6例中,男性68例,女性58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5.6岁;病程最长者15年,最短者1年。对照组100例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3.8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2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出现典型的上腹部灼热胀闷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口苦、嘈杂似饥、纳呆、服碱性药物未能缓解。胃镜检查见胃黏膜明显水肿、充血、粗糙、有糜烂、表面有黄绿色胆汁,黏液糊中有大量的胆汁。组织学检查可见特征性病理变化。全部病例均经胃镜、肝胆B超确诊。治疗方法:治疗组:以柴平汤为基本方:柴胡、苍术各8g,法夏12g,黄芩、厚朴、枳壳各10g,陈皮、甘草各8g。肝郁脾虚证者去黄芩、枳壳,加党参20g,白术15g;肝胃不和证者去法夏、黄芩,加旋覆花10g(包煎),白芍12g;胆胃郁热证者去苍术、法夏,加炒栀子10g,绵茵陈15g。上方水煎2次,取汁400ml,每天2次分服。对照组:吗丁林10mg,3次/日,餐前30分钟口服;硫糖铝片1.0g,3次/日,口服。两组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酸、辣及戒烟酒。每周记录1次病情变化,停药1周后复查胃镜,最后结果经统计学处理。
, 百拇医药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无胆汁反流。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胃镜检查胆汁反流明显减少。有效:主要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胃镜检查胆汁反流部分减少。无效: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均无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组126例中,治愈37例,显效56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65%。对照组100例中,治愈18例,显效33例,有效26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黄坚医生指出: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等范畴。病因与肝胆脾胃诸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胆胃郁热、胆汁上泛。治疗应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调理肝脾为主。

    柴平汤出自《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由小柴胡汤合平胃散组成。方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法夏、厚朴和胃降逆止呕,黄芩清胆胃郁热,苍术、陈皮燥湿和中。随证加减配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炒栀子、绵茵陈清热利胆,白芍、甘草缓急柔肝。诸药合用,能调和气机、宣通内外、攻补兼施,使肝脏疏泄条达,脾升胃降功能恢复,诸症可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柴胡汤有抗炎、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平胃散能增强胃肠排空功能。两者合用,具有显著的促进胃动力的作用。
, 百拇医药
    胃消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伴餐后加重、早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但可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重庆医学》2004年第4期报道了四川省安岳县中医院曾玲、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江永苏等临床采用胃消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将122例患者按性别、年龄分层,然后各层病例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20~58岁,平均37岁;病程3~45个月。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3~59岁,平均36.2岁;病程3~43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经Ridit检验,性别构成比以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罗马Ⅱ标准:(1)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在过去12个月内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累计超过12周;(2)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3)症状不因排便而缓解,症状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或粪便性状改变无关。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0~65岁;(2)中医辨证为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者;(3)按规定服药,检查资料齐全。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胃消合剂(由白术、白茯苓、吴茱萸、黄连、枳实、槟榔、炒玄胡、合欢皮、陈皮、炒莱菔子等组成,每瓶250ml),1次30ml,每日3次。对照组用多潘立酮片(每片10mg),每次10mg,每日3次,饭前30分钟服用。同时配合饮食调理,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价治疗结果。
, http://www.100md.com
    疗效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按公式求出疗效指数,以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100%。显效:疗效指数≥76%;有效:疗效指数为51%~75%;好转:疗效指数为26%~50%;无效:疗效指数≤25%。

    结果显示:治疗组62例,显效24例(38.71%),有效16例(25.81%),好转12例(19.35%),无效10例(16.13%),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60例,显效13例(21.67%),有效17例(28.33%),好转15例(25%),无效15例(25%),总有效率为75%。两组药物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胃消合剂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片。

    曾玲等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与饮食不节、肝气犯胃、寒邪客胃有关。其病位在脾胃,其基本病理特点是胃气壅滞。“胃消合剂”是以古方积术汤和左金丸为基础研制而成。方中白术、枳实健脾益气,消痞除满;黄连、吴茱萸清肝和胃,制酸降逆;茯苓、合欢皮解郁安神;陈皮、玄胡行气活血;莱菔子、槟榔降气除胀,润肠通便。全方共奏攻补兼施,温清并用,气血两调之功,使肝气条达,六腑以通为用,进而消除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等症状,并使胃排空时间正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枳实、莱菔子对胃、十二指肠平滑肌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有关,枳实还可显著增加大鼠血浆乙酸胆碱脂酶水平,提高胃张力和胃排空功能。槟榔中所含的槟榔碱同样可兴奋M胆碱受体,从而升高胃肠平滑肌张力,增加肠蠕动。
, 百拇医药
    云南白药合黄连素灌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好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节常见肠道传染病。2000~2003年间,华北石油总医院传染科的安胜平医师等运用云南白药合黄连素灌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63例,疗效满意。《新中医》2004年第36卷第3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

    将12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用药前先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发热者用冷盐水清洁。云南白药每次2g,黄连素每次0.1~0.3g,加入生理盐水15~50ml中,保留灌肠,每天2次,3天为1疗程。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者加服黄连素,每次0.1~0.3g,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菌必治每次2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或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静脉滴注。2组均可根据患者症状及电解质紊乱情况适当补液及补充电解质,发热时对症处理。经治疗后,治疗组63例全部治愈,大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时间为1~5天,平均为2天;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对照组57例全部治愈,大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时间为1~5天,平均为2.5天。随访半年有1例复发。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百拇医药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安胜平医师等体会到,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并非难事,但不同疗法在治疗中所需费用及因治疗给患者所造成的痛苦比较,差异较大。因该病病变部位在结肠或直肠,是灌肠治疗的最佳部位。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为三七,原主治跌打损伤,医家皆视其为化瘀止痛之良药;黄连素更是治疗痢疾的常用药,故采用灌肠方式将此二药合用,可起到抗炎、消肿、止血、止痛、促进肠黏膜修复的作用,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以上所作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亦表明,云南白药合黄连素灌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好,操作简便,与对照组比较,其价格低廉,故易为患者接受。

    宁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好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症状反复,缠绵难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孔莹医师等自1995~2002年,以自拟宁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7例,获得良好疗效,并与西药对照组作了对比观察。《新中医》2004年第36卷第4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
, http://www.100md.com
    将132例该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宁肠汤治疗。其方由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香附、郁金、佛手、白芍、诃子所组成。在治疗中随症加减:夹湿者加陈皮、木香;夹食积者加炒谷芽、炒麦芽;夹胃阴不足者加玉竹。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2次分服。对照组:口服西药硝苯吡啶,每次10mg,每天3次;谷维素,每次10mg,每天3次。2组均以6周为1疗程。完成1疗程停药观察3月后统计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67例中,显效42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03%。对照组65例中,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2.3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显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2例出现轻微头痛头晕,但能耐受,余无不适。治疗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IBS属中医“泄泻”、“腹痛”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致肝郁气滞,肝脾不调,引起肠道气机不利,传导失司所致。临床表现为一派脾虚肝郁的症状,病位在肠。病理机制为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据此,孔莹医师等认为,应拟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疗大法。其所用宁肠汤中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止泻之功。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孔莹医师等体会到,中医药对腹泻型IBS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经临床观察,该病多为虚实夹杂,故治疗上不应单纯从疏或塞论治,而应强调整体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其基本大法,并根据病情演变及兼夹症的不同,灵活佐以化湿、消食、养阴等法。此外,经以上所作的临床疗效观察还发现,由于IBS作为一种与精神神经相关的疾病,除了疏肝解郁宁神的药物治疗外,还要进行心理治疗及饮食多方面的调理,从社会学的角度,力求得到家庭及社会的共同配合,才会取得更佳的疗效。, http://www.100md.com(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祛湿剂 > 燥湿和胃 > 平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