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方药解析
编号:10419898
《伤寒论》方药解析 麻黄汤证(一)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61期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提要]

    太阳伤寒的证治。

    [阐论]

    第1条太阳病提纲证,是中风、伤寒的共有脉证。第3条为太阳伤寒脉证。本条又讲述了太阳伤寒的证治。因此,必须前后合参,才能认识太阳伤寒证的证治全貌。
, 百拇医药
    本条提出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症状,是太阳伤寒的主要临床表现,治以麻黄汤为主方,故前贤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太阳伤寒证,因为感受寒邪,卫阳外闭,营阴郁滞而成。因寒性凝滞收引,主痛。寒邪袭表,使营血运行涩滞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头、身、关节诸痛。疼痛是寒邪为病的特点,营阴郁滞的表现,其疼痛的部位,又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恶风”是恶寒的互词,与第3条合参,为伤寒证必见症状。因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因此必恶寒。寒主收引闭敛,全身毛窍腠理为寒邪所闭塞,所以无汗;风寒外束,表闭阳郁,而不得宣泄,所以发热;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闭无汗,影响肺气的宣降不利,故作喘。其喘源于无汗,故曰“无汗而喘”。所以辨证的关键在于无汗,以此与太阳中风作出鉴别。本条论述详于证而略于脉,从第3条可知,太阳伤寒应见浮紧之脉,且寸关尺三部均应浮紧,方属太阳伤寒正证。开腠发汗为本证的治疗原则,唯麻黄汤可胜此任。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旨意,当选用辛温发汗之峻剂。麻黄汤正是具备了这样的作用。方中麻黄味辛性温,人肺与膀胱经,《本经》谓其“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故本方用以发汗解表,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以通肺气之郁闭,为主药;桂枝解肌发汗,温经通脉,与麻黄相伍则发汗解表之力大增,盖因麻黄发汗,能开肌腠毛窍,以开却邪之路;桂枝解肌,能温经通阳,相得相须,汗彻则邪除,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可解。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相伍,则肺气可宣可降而喘止。炙甘草调和诸药,以缓麻、桂剽悍之性,使无过汗伤正之弊。四药合用,为发汗散寒,解表逐邪第一峻剂。
, 百拇医药
    麻黄汤证的辨证以身疼、脉浮紧、无汗而喘作为审证要点为宜。尤其无汗一症更为关键,因无汗是“寒则腠理闭”的结果。鉴于临床易于掌握,归纳太阳伤寒证有四大主症的特点:一是恶寒发热,二是无汗而喘,三是头身诸痛,四是脉阴阳俱紧。

    辨证之中当须鉴别证候的不同性质,如恶寒一症,有阴阳之分。据“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麻黄汤证的恶寒必与发热相兼。无汗一症,亦有多种病情:阳虚无汗,必伴以四肢厥逆、小便清长,一般头不痛;津伤无汗,多伴以口渴、尿少,舌少津液;水饮内蓄无汗,多伴有心下满、浮肿、小便不利;麻黄汤证无汗,是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所致,常伴发热恶寒、脉浮紧。

    麻黄汤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剂,但有人往往以其为峻汗之剂,不敢取用。事实则不然,只要有是证,即可用其方。

    本方的古今应用

    1.古人应用
, 百拇医药
    (1)《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方,即用本方捣为末,温服方寸匕,日三。

    (2)《外台秘要》:深师麻黄汤,疗新久咳嗽,唾脓血,连年不差,昼夜肩息,于本方去杏仁加大枣。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声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蜷、咳嗽多痰、胸满气短,于本方去桂,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且麻黄、杏仁、甘草三味均生用,加生姜。

    (4)《伤寒来苏集》: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非伤寒一证所拘也。

    (5)《眼科锦囊》:治风寒所侵而眼目赤肿,生障翳者。

    (6)《伤寒大白》:仲景治北方冬令,太阳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无汗之症,以麻黄、桂枝,发营卫之邪,从皮毛外出,又恐肺得风寒而闭郁,故用杏仁润肺,以开泄皮毛。然未可概治江浙温热之地,三时温热之时,故陶氏有加减法:里有热加石膏、黄芩;少阳见症,加柴胡;阳明见症,加干葛;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子。夏秋用羌活、独活,易去麻黄、桂枝。
, http://www.100md.com
    2.现代临床应用

    (1)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属风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症。尤其是西北、东北高寒地区,用以治疗风寒外感,伤寒表实证,每每取效。如李风林报告用麻黄汤治疗小儿流感发热167例疗效观察,治愈率94%。

    (2)肾炎水肿:属于阳水兼风寒表实证者,如南京中医学院肾炎研究组用本方治疗肾炎,服药后大都表现为小便增多。

    (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属于风寒表实证者。

    (4)小儿麻疹内陷:如叶橘泉用本方和二仙汤(黄芩、白芍)治小儿麻疹内陷,见点后忽退隐,高热无汗而喘,有并发肺炎倾向者,往往麻疹复显喘息自平。

    (5)治疗银屑病:夏少农报告,用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儿童银屑病10例疗效满意。一般服药4~49剂,平均服19剂。其中2例痊愈,5例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
, 百拇医药
    此外,本方还用以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麻痹、急慢性鼻炎等。

    3.笔者临床应用

    (1)使用本方需注意如下事宜:

    ①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令人发烦;②分三次温服;③药后覆取微微汗出为宜,不须啜粥。④恰当掌握药量的比例,一般麻黄、桂枝、甘草的比例为3:2:1。若比例不当,可影响发汗解表的效果。⑤本方发汗力较强,只宜于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对于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产后、失血病人等均不宜用。⑥本方只宜暂用,不可久服。一服汗出,就不须再服。如汗后不解,则当以桂枝汤代之。

    (2)原方“麻黄去上沫”的见解,麻黄汤方后注云:“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陶弘景云:“去上沫,沫令人烦。”然而,对麻黄上沫为何令人心烦,其理历代医家一直没有阐明。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麻黄上沫含麻黄碱。麻黄碱具有兴奋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心烦、血压升高等作用,故其“上沫令人烦”。
, 百拇医药
    (3)风寒外感:用于普通感冒、流感,属于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尤其是西北、东北高寒地区,用以治风寒外感,伤寒表实证,每每取效。

    (4)四时外感的用方:根据季节不同,“因时”制宜,对四时外感采取春用银翘(散),夏用香薷(饮),秋用杏苏(散),冬用麻黄(汤)。以此用方大有裨益。

    医案选录

    医案一:太阳伤寒证

    陈××,年六旬。

    小贸营生,日在风雪中行走,冬月感寒。病人蒙头而卧,自云头痛甚不能转侧,足筋抽痛,不能履地,稍移动,则痛欲死,发热无汗,脉紧有力,乃太阳伤寒证也。即以麻黄汤取汗,果微汗出而头足痛减,稍能进食。以其元气素亏,继进桂枝新加汤四剂,痛减,食更增,调理月余,始能外贸。(《古方医案选编》)

    医案二:太阳伤寒证

    闫××,男,12岁。

    面目浮肿,气促,伴有恶寒发热,已有一周余。自诉寒热,时头痛甚剧,午后寒热稍减,始病未见汗出。胃纳略差,大便如常,小便量少,舌色正常,苔薄白,脉略浮紧。此乃风寒外束,肺气不宣,而致水道通调失职。方用麻黄汤加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服一剂得微汗出,浮肿、气促等外感症状减轻,继用前方去桂枝,加苏叶,继服两剂,余症基本消除;后取五苓散加减调理而愈。 (聂惠民医案),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全草类 > 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