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亚健康、疲劳 > 疲劳症 > 过劳死
编号:10422350
风物长宜放眼量 ——从大学生单亮“过劳死”说起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66期
     6月13日凌晨,西南交大外语学院的优秀学生单亮走完了自己22年的短暂生命历程。他死于化脓性脑膜炎。华西医院的医生作出的诊断是,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大规模的细菌“入侵”令单亮的大脑、肺、肝、肾等多个器官衰竭。

    22岁的单亮来自山东,学业优秀,体魄强健,全年级综合测评拔得“头筹”,并即将被保送攻读研究生。对单亮的未来,用前程似锦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但就是这个前程似锦的青年,长期同时兼做3份工作,每天除了上课、看书、写论文,晚上做家教,夜深的时候还要为第二天的工作作准备。由于身体长期超负荷运转,健康持续被透支,终于在一场似乎没有任何先兆的疾病面前,单亮倒下了,并且不再醒来。所有关于他未来的光荣与梦想都随着他的离去而烟销云散。

    单亮的死把“过劳死”这三个字再一次摆到我们面前。

    “过劳死”一词缘自日本,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主要是指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丧命。有人将其定义为由于长期慢性疲劳而诱发的猝死,即“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累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 http://www.100md.com
    事实上我们对于“过劳死”并不陌生。20世纪80年代,我国光学专家蒋筑英因积劳成疾而辞世,年仅43岁。此后,在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名单上,又添上了电子专家罗健夫、数学家张广厚、钟家庆、植物保护专家谢以铨、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钟家栋……2003年4月,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手外科专家韦加宁逝世,他的亲人说,他有一个好身体,但他用得太狠了。

    应当说,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引起了政府的极大重视,有关部门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过劳死”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据国家体改委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而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更显示,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2002年上海10家主要新闻媒体联合调查结果则表明,新闻从业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45.7岁。

, http://www.100md.com     令人忧虑的是,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对成功与财富的渴望越发强烈,不少35岁~50岁的社会精英每天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打拼,“过劳”现象已从中年知识分子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科技人员、新闻从业者、广告从业者、公务员、演艺人员,甚至在部分“灰领”、“蓝领”身上发挥着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早上班,迟下班,通宵达旦地工作,连节假日也不休息。毫无疑问,这些拼搏者创造了相当高的社会财富,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勿庸讳言,他们也正是“过劳”肆虐的集中群体。他们中的不少人正值职务得到升迁、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却因健康超支而倒在了生命的中点。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革命加拚命,拚命干革命”的“铁人精神”被大力提倡。毫无疑问,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但这精神之中除了拼搏精神、奉献精神,也应该涵括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尊重科学规律的精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即:人体的承受是有限度的。人体犹如“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身体的承受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这个弹簧就会发生永久性变形,导致老化、衰竭甚至死亡,所以每个人都应小心地保持身体的弹性,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古人早就提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而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得更为直接:“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疲劳仿佛是一个信号,它提醒那些过劳的人: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劳逸交替才能保持弹性,增加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为事业做出持久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晓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