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31858
人类还需要饥饿吗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11日 飞华健康网
     获得充足的食物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保障,充足而美味的食物是人类特有的享受。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饥饿的体验从儿童时期就逐渐减少了。饥饿不再是他们进食的主要动力,对美味的追求促使人们随意进食、定时进食甚至过度进食尤其是儿童,一日多餐的经常性进食使大多数儿童根本体验不到什么是饥饿。然而不要忘记,饥饿是大多数野主动物觅食的信号和原动力,饥饿是它们进食的唯一原因。现在知道儿童时期的饥饿可能对人体正常胃肠功能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儿童时期饥饿体验的减少甚至消失,可能会导致某些生理功能的减弱或消失。动物研究表明,饥饿后才进食与随意摄食相比,在血糖水平、血胰岛素水平和肥胖基因的表达方面有明显的差异,饥饿后才迸食,在以上各方面都表现出更有利于健康的倾向。研究者认为,如果几代人从儿童期起就缺少饥饿体验,那么控制人胃肠运动形式与消化吸收功能的遗传基因就可能发生变异。

    在已经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的饮食特征和发展趋势是:精细易于吸收;种类多,口味好,进食更频繁;含高热量的饮料流行。也许正是这些改变,使当今人类的胃肠运动形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

    有资料表明,当今正常人群中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异常率高达12%左右MMC 人体大约90分钟出现一次,它的生理功能是将胃和小肠内容物彻底清除,排人大肠,加快食物的排泄。如果MMC正常,即使进食量大于需要量,正常的MMC也会促使过多的食物进入结肠(结肠的吸收功能远远弱于胃和小肠),以促使粪便的形成,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营养过剩的发生。

    在生活中也可以见到,某些人食量很大(同时活动量并不十分大)但并不肥胖(即所谓"光吃不胖"),可能与MMC活动较强有关。如果MMC活动弱于正常,当进食量大于需要量时,过多的食物长时间停留在小肠中,被充分地消化吸收,并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导致营养过剩。MMC异常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研究人员发现,每次进餐活动可中止MMC发生达6小时左右。因此,他们认为,为了充分发挥MMC的正常功能,避免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过长。两餐间隔应大于7小时,而不应当少量多餐或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换言之,要等有较明显的饥饿感后才进食,而不是定时进食或随意进食。研究者相信,频繁的进食活动引起小肠排空延迟,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二者相互作用就可能导致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过快,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等所谓的"文明病"。,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