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442336
医患沟通中医者聆听的艺术——医患语言沟通中的“应答”、“设问”和“复述”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1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27期
     在医患沟通中,患者有知情同意的权利和向医者告之自己症状或感受的义务。医者也有了解患者病史、病情、症状、心理感受的权利和向患者“告之”诊断和治疗预案的义务。这是医患双方相互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从医疗的流程看,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实施又是医者的权利在先。因为只有通过倾听病人的主诉,经过必要的检查和观察才能充分获取这一病人罹患疾病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医疗护理的科学理论和自身所积累的从医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预案。有了患者必需知情的内容,才有了实现“知情同意权”的基础,可见医患沟通中,医者的知情权是首要前提。

    医者知情权的实现不外要通过看、听、触摸(中医的望、闻、问、切)及必要的科学检查等环节。在听的环节,又包括了说与听两个方面。由于医者在医患沟通中占主导地位,因而要求医者不仅要能说,更要善听,掌握倾听的艺术。

    在一些“缺乏沟通”的医患纠纷案例中,病人指责医者“冷漠”、“不负责任”时,其所举的事实,许多与 “听”有关。诸如“当时医生根本就没听”,“我说了那么多,医生一声哼哼都没有”。而当有关部门在解决这类纠纷时,又会发现,被投诉的医者绝大多数其实是在认真听、仔细思考的。只是这种认真和仔细没能被病人所觉察。患者没有从医者那里获得“他在听”的信息。因而,形成对医者的态度甚至医德的误解。可见,要在医患沟通中避免和消除这类误解,医者在与患者的语言沟通中,应当是一位善听者。要学会运用在倾听过程中的应答、设问、复述的艺术。使病人确实感受到“大夫在认真地听、仔细地想”,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 百拇医药
    应答,是人际语言沟通中一种普遍要求,即在听的过程中,要对诉说者有回应。人们往往是一边听,一边用简短的词来回应。北方人把这种回应形象地概括为“吱应”、“搭茬”;反之,一声都不吭“就是不想听、不在听”。因此,医者在听患者的主诉时,要有适当的“应对”,要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证词来表示“我在听”。同时要注意应答适度,如果听人讲话时,听一声“哦”一声,就容易让人认为你是心不在焉。适度并不是量的范畴,而是对诉者诉说的内容理解后的回应。病人诉说自己的痛苦时,医者徐缓低沉的“哦”是满怀同情;患者诉说康复或病情好转时的喜悦时,医者音调高扬而短促的“哦”是祝福、是同喜。这样的应对才是倾听后的应对。应对,是先有心,后有行的。

    设问,是在听的过程中的,对谈话内容深入探究的反映。因为它向谈话的对方表明的不仅是“我在听”,而且是“我在想”、“我在仔细地认真地听”。因而它是听者对说者的更积极的回应。在医患沟通中,由于患者缺乏对医疗科学的知识,其主诉可能不完备、不准确,甚至辞不达意,引发误诊。因而,医者适时设问不仅是向患者表明“我在认真聆听”,更显示医者自身的敬业、负责的良好医德。医者的设问应符合以下要求:首先,设问不是反诘,不是追问或责问。如果病人因缺乏医学知识而说不清、道不明自己的症状,或者因为某些个人原因而嗫嚅吞吐时,医者不能以“这么大的人连这点也说不清”、“既然不好意思说,早干什么去了?”等加以指责。医者应该以温和的态度、和婉的语气鼓励病人,并据此设问,如:“对不起,我没有听清楚,请您再告诉我一下好吗?”其次,医者的设问应当是开放式的而非封闭式的。医者切忌以自己的设想或初步判断让病人回答、求证。因为病人缺乏医学知识,他们极易被医者的设问误导,把自己说不清楚的情况以为“和您说的差不多”、“大概就是这样的”。这就会造成误诊。而在这种误诊出现后,病人是不会为此承担责任的。他们最好的理由就是“这不是您先说的吗”?所以临床谈话中医者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让病人自主地、自如地叙述自己的病情、症状和心理感受。

    复述,是指医者聆听病人述说后作简略、扼要的复述,它一方面是以复述的内容向病人证明“我确实在认真听”,“我确实听明白了”。另一方面更要据此形成医患双方共同正确的认识。由于医患双方有医疗科学知识的掌握上不对等、不平衡的客观存在,这种用聆听主诉后做简要复述的方法来形成共同的认识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者主导作用的鲜明体现。也是医患双方互动活动的重要因素。

    在医患沟通中,患者从医者的“应答”中知道了医者在听,从医者目的明确的设问中感到了医者在认真地听,从医者的复述中理解医者的负责任。这不仅满足了患者诉说的渴望,而且培育了患者对医者的感情,成为建设和谐温馨医患关系的起点和基石。, 百拇医药(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陈文叔 在医患沟通中,患者有知情同意的权利和向医者告之自己症状或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