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4期
编号:10443799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移行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4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4-0366-01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因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引流至硬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间隙聚集而成.发生率为颅脑损伤的1.16%。硬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时很难鉴别,随着CT及MRI的应用硬膜下积液病例增多,多发于额颞部。对硬膜下积液定期观察过程中,发现有移行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现就我科发现的3例加以讨论,以便更好地对此类病人施以相应治疗。

    1 病例资料

    例1,患者,男,40岁,头部撞伤1h入院,伤后当日及第2日头颅CT示双额硬膜下积液,右侧为著,第12日、25日头颅CT示双额硬膜下积液,右侧密度增高。第45天头颅CT、MRI示右额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证实为硬膜下血肿,治愈出院。

    例2,患者,男,37岁,头部摔伤4天入院,伤后4天及8天头颅CT示双侧硬膜下积液,左侧为著,伤后13天头颅MRI示:双侧硬膜下积液。伤后24天头颅CT示双侧硬膜下积液,左侧密度增高明显,经行钻孔引流术证实为硬膜下血肿,治愈出院。
, 百拇医药
    例3,患者,男,46岁,因头部铁棒击伤18天转入本院,伤后当日及第2日以及伤后15天头颅CT示双额硬膜下积液,伤后第30天头颅MRI示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证实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治愈出院。

    2 讨论

    硬膜积液发生的原因众说不一 [1~3] ,可能有:(1)颅脑创伤致脑表面蛛网膜破裂,破孔恰似一单向活瓣,脑脊液容易进入硬膜下腔,但不能回流。(2)颅脑创伤后破坏了血脑屏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成份大量渗出,形成积液聚积于硬膜下腔。(3)蝶骨嵴,视交叉部及外侧裂区蛛网膜易被撕裂,这可以解释硬膜下积液好发于颞额部。(4)脑萎缩的存在。硬膜下积液的早期成分主要为脑脊液,积液量可以逐渐增多,也可以自行吸收。积液量增多的硬膜下积液也不一定移行为硬膜下血肿。对移行机制看法有:⑴积液量增多并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后形成被膜,这种被膜向血肿被膜转化,被膜不断出血发展成硬膜下血肿。据电镜观察,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其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具有异常的通透性。在内皮细胞间隙处,尚可见到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和血小板,说明有漏血现象。另有研究发现,血肿外膜中除红细胞外,尚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质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聚集,故而诱发慢性出血。由于被膜的不断出血,导致积液性状改变,,渐移行为血肿。⑵硬膜下积液与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有作者认为硬膜下积液就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硬膜下积液急性者多为血性脑脊液,可能是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较大,蛛网膜破裂的同时合并有桥静脉、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等的破裂出血,以及与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液密度升高,渐移行为血肿。⑶也有学者认为硬膜下积液即使CT影像是低密度,也不能排除可能是由急性硬膜下血肿转变而来。但此3例,在伤后2周内多次CT检查证实是积液。此3例均为年轻男性,在伤后定期观察硬膜下积液过程中发现积液密度渐升高,逐步移行为血肿。均加重局部脑受压和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导致病情恶化,出现相应定位体征,所以对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治疗,我们体会:(1)有症状但积液量少,无脑受压者慎用脱水剂,不使颅内压降低,避免积液腔进一步扩大。(2)及时复查CT扫描及MRI检查,大于2周者行MRI,以确定积液密度的改变,明确是否为血肿。(3)对于老年头外伤患者或长期大量饮酒者,因可能存在脑萎缩,使颅内游离间隙增大,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增多,从而成为本病的有利发病因素,因此应加以鉴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检查BT、CT,如有凝血机制障碍,给予相应治疗。(5)观察中发现积液腔扩大或密度升高者及早手术。(6)一旦移行为血肿者及时手术治疗。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杨卫兵.硬膜下积液迟发慢性硬膜下血肿10例.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2,123.

    2 江基尧.现代颅脑损伤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470-471.

    3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6-343.

    作者单位:155811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分局中心医院脑外科

    (收稿日期:2004-02-24)

    (编辑依 依),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