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5期
编号:10444514
丝素蛋白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5-0416-03

    丝素是一种源于蚕丝的天然高分子蛋白质,其含量占蚕丝的70%~80%,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的11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另一方面,丝素蛋白对人体无毒害作用,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于开发成功能性材料 [1] 。因此,随着对其独特氨基酸组成及结晶结构等理化特性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对丝素的应用正从传统的纺织领域积极向多领域探索,丝素蛋白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和深入。

    1 丝素蛋白在固定化酶和抗体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丝素作为固定化载体材料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报道。从最早采用丝素蛋白材料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开始,目前丝素蛋白材料已被研究用于固定多种酶和抗体。

    黄晨等 [2] 曾研究过丝素膜固定青霉素酰化酶。他们以丝素蛋白膜和Sephsrose CL4B(交联琼脂糖)为载体固定青霉素酰化酶(PA),详细研究了固定化前后酶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由酶相比,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及pH值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此外研究发现用丝素蛋白膜为载体比用sepharose为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显示了丝素蛋白作固定化酶载体的优越性。丝素膜也可以与其它物质一起形成共混膜来固定各种酶。纪平雄等 [3] 曾用丝素-壳聚糖合金膜固定超氧化物歧化酶。他们采用富含自由氨基的丝素-壳聚糖合金膜为载体,吸附固定从柞蚕蛹提取分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研究并确定了固定化的最佳条件,分别为酶浓度38U/ml、pH6.3、温度4℃~8℃、时间15h。制得的固定化酶活力为89.1U/g载体,酶的活力回收达到35.9%。
, 百拇医药
    丝素蛋白固定酶一般采用简单包埋法和共价交联法。朱祥瑞 [4~7] 用丝素蛋白为基质利用这些方法先后研制了丝素固定化糖化酶、丝素固定化过氧化氢酶、丝素固定化果胶酶、丝素固定化α-淀粉酶等,得出固定后的酶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有较长的操作半衰期、最适反应pH和最适反应温度范围较广,酶的活力也有所提高。

    除了固定酶以外,丝素蛋白还能固定一些抗体。若在丝素膜表面固定抗体,然后再安装氧电极,就制成免疫传感器。用固相及过氧化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测定肿瘤表识器功能的甲胎蛋白。测定后把结合的抗原在酸性缓冲液中分解,然后使其固相抗体再生,反复使用30次以上,其抗体的固定仍然非常稳定 [8] 。日本钟纺株式会社就是利用丝素固定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成功开发癌症自动诊断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9]

    2 药物缓释载体方面的应用

    特殊的多孔性网状膜结构使丝素膜具有优良的吸附及缓释功能,丙烯酰接枝能大大提高凝胶态的水及乳化油的稳定性,从而抑制挥发性成分的蒸发,延缓经过皮肤吸收的药物释放速度,成为很好的药物缓释剂。闵思佳等人 [10] 曾研究过丝素蛋白药物吸收释放性能与调控。结果表明,羧基酰胺化修饰可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丝素凝胶材料对离子型药物的吸收、释放性能。
, 百拇医药
    张幼珠、吴徵宇等人 [11] 也曾作过关于丝素蛋白作为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的研究。他们研究了以丝素蛋白作为药物载体,以消炎痛(吲哚美辛)和利福平作为模型药物的含药物丝素膜的制备方法;并采用体外释药方法,测定、探讨了丝素膜厚度、形态及药物用量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是一种较理想的药物控制释放材料。这预示了丝素膜作为创伤覆盖材料具有天然的独到之处。

    添加其它成分,利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可以提高材料的各种性能。Rujiravanit R等 [12] 制备了用于药物释放的交联壳聚糖/丝素共混膜。它是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通过溶液铸造技术而形成的。在共混膜的药物释放时监测共混膜的各种成分。茶碱、二氯苯二磺酸钠、阿莫西林和水杨酸作为典型的药物。释放实验是在37℃下缓冲液中pH分别为2.0、5.5和7.2下进行。实验发现含有80%壳聚糖的共混膜在pH为2.0时显示了典型药物释放的最大值,也显示了共混膜的膨胀能力。

, 百拇医药     3 丝素蛋白在抗血凝性材料上的应用

    因为丝素蛋白中含有许多由6种氨基酸(Gly-Ala-Gly-Ala-Gly-Ser)残基交替排列的结构,根据最近遗传因子排列的分析理论,丝素的氨基酸排列得到阐明,这种以6种残基的重叠结构为主的物质,其中Ser之间的距离,与肝磷酯中被认为是抗血凝作用的重要因素的硫酸基的距离十分相似,故若在Ser中导入硫酸基,则可期待丝素被赋予抗血凝作用 [13]

    Tamada Y [14] 曾用硫酸溶液制备丝素,通过FT-IR、NMR、氨基酸分析等途径来测定反应部位和基团的变化。实验表明,在硫酸基的引入下,0.5mg硫酸化丝素就能阻止血液凝固,而原始丝素却没有什么效果。在进一步研究中 [15] ,用氯化硫酸来溶解丝素,得到的抗血凝固活性提高了100倍。硫酸化丝素的抗血凝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入的硫酸基的含量。这些结果显示了硫酸基的引入导致了丝素的抗血凝性功能的增强。
, 百拇医药
    顾晋伟等人 [16] 曾测试过丝素蛋白膜表面的等离子体磺酸化及体外抗凝血性能。他们把丝素蛋白(Silk fibroin)制各成薄膜,采用二氧化硫等离子体处理在材料表面引入磺酸基团;同时丝素蛋白膜用氨气等离子体处理后在表面接入氨基,利用l,3-丙磺酸内酯与氨基的反应在材料表面接枝磺酸基团。采用X线电子能谱和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材料的表面性质。材料的体外抗凝血性能由体外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作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法均能在丝素蛋白膜表面有效地接枝磺酸基团,而且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有显著提高。

    最近,高运华等人 [17] 研究了利用凝血因子的抗体对生物材料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抗凝血性能。以丝素蛋白膜为基质,利用等离子体处理辅助的共价交联方法对vWf因子(vn Willebrand factor)抗体进行了固定化。用酶联免疫法和抗体过剩法对固定化效果进行了评价,固定化抗体的活性采用体外凝血时间(APTT,TT和PT)测定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将vWf抗体固定化,丝素蛋白膜固定化vWf抗体后,其抗凝血性能有了一定的改善。
, 百拇医药
    4 丝素蛋白在人工器官上的应用

    早在数百年前我国就有用桑蚕丝做外科手术缝纫线的历史了。鉴于丝素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用丝素蛋白做人造血管、人造皮肤等器官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

    4.1 人造血管 桑蚕丝人造血管在体内不会引起过敏或致癌作用,还可以与活体血肉相连,长成与真血管一样的外壁和内膜。我国早在1957年就开始研制桑蚕丝人造血管,并试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和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曾一度合作关于移植真丝人造血管的研究。将杂种犬麻醉后,把直径为8~10mm,长度30~50mm的真丝人造血管移植于胸主或腹主动脉后,研究其愈合过程的病理学状况,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生长情况,后来又采用真丝涤纶交织人造血管。结果显示移植血管比较通畅,移植后1个月可完整形成新生的内膜和外膜,细胞毒性测试表明无毒性反应 [18~20]
, 百拇医药
    4.2 人工皮肤 目前应用丝素制造人工器官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人工皮肤上,以蚕丝制成的创面保护膜适用于浅度烧伤、创伤和整形取皮区等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将丝素暂时性皮肤代替物应用于烧伤的临床治疗上,被认为比目前常用的猪皮或创可贴拥有更良好的应用性能,其透明性使观察创面的情况较为容易,创面的痛感较弱,丝素膜与创口贴合紧密,但又不易融化,可以防止感染,同时又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再加上丝素本身对皮肤细胞的生长促进功能,使其愈创效果更显突出。

    Tsubouchi [21] (1999)发现以丝素为原料的创伤敷料能够促进康复,并且能够去皮而不会破坏新形成的皮肤。这种创伤敷料丝素膜含水量为3%~16%,厚度为10~100μm。后来,Tsubouchi [22] (1999)又以丝素-丝胶混合物为原料制成了创伤敷料。这种敷料的晶化度低于10%。膜的厚度为10~130μm,密度为1100~1400kg·m -3 。

    黄伯高等人 [23] 曾做过关于丝素膜烧伤覆盖材料的研究,通过测定丝素膜的含水率、断裂强度、柔韧性、透水性、创面粘合力等各种物理和生物学指标,发现其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并能与创面产生良好的初期粘合。丝素膜用做人工皮肤的愿望也指日可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孔丝素膜将能引导新生血管长入,诱导真皮组织的再生,在真皮再生过程中多孔丝素膜逐步被降解,成为真皮再生的支架和真皮的永久性替代物。
, 百拇医药
    目前被期待的丝素生物医学材料大都属于软组织用材料,要求材料有一定的柔韧性。但是目前除了丝素膜之外,丝素材料的柔韧性和强度等还远远达不到生物医学材料实用性的要求。因此,许多学者利用各种化学改性的方法,如交联等,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柔韧性。闵思佳,阿部康次 等 [24] 曾首例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以二缩水甘油醚(简称为PGDE)为化学交联剂制成了强度高、柔韧性较好的多孔丝素凝胶,最大拉伸强度达11g/mm 2 ,伸度达79%,压缩回复率达100%,吸水率达1500%。由此展开了丝素凝胶材料在医用海绵敷料方面的研究。

    5 丝素蛋白在生物抗性方面的研究

    Gotoh K等 [25] 报道了用硫酸化丝素体外阻止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复制的研究。他们配制了两种不同硫酸盐浓度的丝素溶液,SclFib30和SclFib31。这些硫酸化丝素溶液具有体外抗HIV-1的活性,尤其是当浓度为100mU/ml时,在受到CD4(+)细胞病毒粒子的干涉后,能完全阻止病毒和细胞结合。硫酸化丝素也能在MOLT-4和MOLT-4/HIV-1(IIIB)细胞(它们能够被gp120感染并阻止gp120/CD4联合体的形成)共培养基上阻止细胞与细胞间的传染,诱导多核体形成。
, http://www.100md.com
    Park KJ [26] 也曾做过关于丝素多肽的抗原毒性的实验。他们测试丝素的水解产物———多肽在老鼠胚胎3T3细胞中的体外抗原毒性效果。抗原毒性是通过Comet化验测定DNA受损减少水平而鉴定的。丝素溶液可以通过酸或Alˉcalase蛋白酶的水解作用而从茧壳中分离出来。酸和Alˉcalase酶水解产物的抗原毒性比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水解产物要好。经酸和Alcalse酶水解后,活泼的多肽片断可以通过凝胶过滤套色版而分离开来。从层析图和氨基酸分析中可以推断出多肽的大小(3~7氨基酸)和氨基乙酸以及丙氨酸的含量可能是它们活性的重要因子。另外,他们也发现多肽的抗原毒性细胞和多肽分子的保护性交叉作用和诱导物MNNG的灭活作用有关。

    6 丝素蛋白在细胞培养基质方面的研究

    早在1995年Gotoh [27] 就研究过纤维原细胞(L-929)在丝素蛋白上的粘附和生长。在家蚕和野蚕两种不同的细胞基上培养细胞,并以胶原为参照。结果显示了家蚕培养基的细胞粘附能力跟胶原相仿,而带有多肽序列Arg-Gly-Asp(此序列被确认为细胞粘附的特殊反应位点)的野蚕的细胞粘附和生长性比家蚕要好。
, 百拇医药
    Chiarini A等 [28] 把丝素(sf)涂在聚(碳酸盐)氨基甲酸酯(PCU)膜上制作成细胞培养基进行纤维原细胞培养。sf增强了细胞的粘附力。随着D-葡萄糖(不是谷氨酸盐)的工作和乳酸盐及白细胞间介素-6的分泌物累积,sf表面的细胞快速生长,是没涂sf的2倍。总之,实验显示了涂有sf的PCU膜是一种新颖的生物材料,它能促使正常人的纤维原细胞粘附、生长和进行特殊的代谢活动,而不会引起任何一些细胞早期发炎。

    电镀离心机有利于观察超微细纤维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精确的过滤器和用作血管移植和伤口敷料的生物材料架。Simon U等人 [29] 把电镀离心机用于由再生丝素溶液制得的生物支架上,人的骨髓茎干细胞(hBMSCs)在丝素上的粘附、扩展和增殖就可以表现出来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MTT分析说明了10天内一个培养基中电镀离心后的丝素基质提高了hBMSCs的附着性和增殖性。电镀丝素基质上的hBMSCs反应,和丝素蛋白基体的生物相容性相结合,预示了利用这种生物材料来做组织工程的支架的可能性。
, http://www.100md.com
    7 展望

    21世纪是新功能性材料研究突发猛进的时代。大量的研究报道了丝素蛋白是一种良好的生物医学材料。其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生物化工、材料科学、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但是就目前来讲,丝素蛋白在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在许多方面尚处于实验研究之中,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宁丽,薛淼,孙皎.特种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8,217-222.

    2 黄晨,徐新颜,徐静斐,等.丝素膜作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丝素膜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性质的研究.丝绸,1996(8):13-15.

    3 纪平雄.丝素-壳聚糖合金膜固定化超氧化物岐化酶的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4(2):51-53.
, 百拇医药
    4 朱祥瑞.家蚕丝素固定化糖化酶的研究.蚕业科学,1999,(2):113-116.

    5 朱祥瑞.家蚕丝素固定化过氧化氢酶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的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7(3):277-280.

    6 朱祥瑞.家蚕丝素固定化果胶酶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24(1):74-78.

    7 朱祥瑞,徐俊良.家蚕丝素固定化—淀粉酶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1):64-69.

    8 朱良均,姚菊明,李幼禄,等.蚕丝蛋白—功能性生物材料.中国蚕业,1996,(4):26-27.

    9 李苹,刘利萍,吴泽志,等.丝素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重庆大学学报,2002,7,25(7):75-78.
, http://www.100md.com
    10 闵思佳,胡智文.丝素材料的药物吸附释放性能与调控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8,21(4):361-366.

    11 张幼珠,吴徵宇,王朝霞.丝素蛋白作为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的研究.蚕业科学,1999,9,25(3):181-185.

    12 Rujiravanit R,Kruaykitanon S,Jamieson AM,Tokura S.Preparation of crosslinked chitosan/silk fibroin blend films for drug delivery system.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2003,10,3(10):604-611.

    13 陆苏宁译.蚕丝为原料的抗血凝性物质的开发.国外丝绸,1997,(4):34-35.
, 百拇医药
    14 Tamada Y.Sulfation of silk fibroin by sulfuric acid and anticoagulant activity.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3,4,87(14):2377-2382.

    15 Tamada Y.Sulfation of silk fibroin by chlorosulfonic acid and the antiˉcoagulant activity.Biomaterials,2004,2,25(3):377-383.

    16 顾晋伟,杨新林,王俐勇,等.丝素蛋白膜表面的等离子体磺酸化及体外抗凝血性能.高技术通讯,2001,8:7-10.

    17 高运华,杨新林,范翠红,等.丝素蛋白膜上vWf抗体的固定化及其体外抗凝血性能.高技术通讯,2003,3:56-59.
, 百拇医药
    18 黄士通,冯友贤.真丝人造血管移植后愈合过程的病理学研究.中国循环杂志,1989,4(1):49-50.

    19 黄士通,冯友贤.真丝人造血管移植后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89,5(1):40-42.

    20 陈福真,冯友贤.丝涤交织人造血管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9,1(1):30-31.

    21 Tsubouchi K.Wound covering material.US Patent,1999,US5951506.

    22 Tsubouchi K.Occlusive dressing consisting essentially of silk fibroin and silk sericin and its roduction.Japan,Patent,1999,11-070160A.
, 百拇医药
    23 黄伯高,朱德安,吴徵宇,等.一种新的创面覆盖物-丝素膜.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7(4):270-275.

    24 闵思佳,中村肇伸.多孔丝素凝胶的制备和特性.丝绸技术,1998(4):47-51.

    25 Gotoh K,Izumi H,Kanamoto T,Tamada Y,Nakashima H.Sulfated fiˉbroin,anovel sulfated peptide derived from silk,inhibits human imˉmunodeficiency virus replication in vitro.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0,8,64(8):1664-1670.

    26 Park KJ,Jin HH,Hyun CK.Antigenotoxicity of peptides produced from silk fibroin.Process biochemistry,2002,12,38(3):411-418.
, 百拇医药
    27 Minoura.N,Aiba.S.I.Higuchi.M,Gotoh.Y,et al.Attachment and growth of fibroblast cells on silk fibroin.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1995,3,208(2):511-516.

    28 Chiarini A,Petrini P,Bozzini S,Dal Pra I,Armato U.Silk fibroin/poly(carbonate)-urethane as a substrate for cell growth:in vitro interacˉtions withhuman cells.Biomaterials,2003,12,24(5):789-799.

    29 Jin HJ,Chen JS,Karageorgiou V,Altman GH,Kaplan DL.Human bone marrow stem cell responses on electrospun Bombyx mori silk fiˉbroin.Bioinspired nanoscale hybrid systems,2003,735:129-133.

    作者单位:310029杭州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编辑 李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