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6期
编号:10444597
儿童大肠息肉12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6-0530-02

    我院自1998~2003年肠镜检出14岁以下儿童大肠息肉12例,均行内镜治疗,现回顾儿童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8~2003年我院结肠镜检出大肠息肉768例,其中<14岁儿童大肠息肉12例,年龄从2~14岁,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8.3岁。均有便血症状,部分有粘液便,其他伴随症状有腹痛、腹泻等。病程1周~12年。本组大肠息肉没有发现恶变。

    1.2 内镜特点

    1.2.1 大小与形态 12例大肠息肉中,单发6例(50%),多发6例(50%),P-J综合征1例。大肠息肉26颗中无蒂7颗(25.9%),有蒂19颗(74%)。直径<0.5cm10颗,0.5~1cm6颗,>1.1~2cm4颗,>2cm6颗。
, 百拇医药
    1.2.2 部位 26颗大肠息肉中,位于直肠12颗(44%),乙状结肠8颗(29.6%),横结肠3颗(11.1%),升结肠1颗(3.7%),回盲部2颗(7.4%)。

    1.3 内镜治疗 26颗大肠息肉均行内镜治疗。其中20颗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切除1~16颗,直径0.5~3.0cm;活检钳钳除6颗,直径<0.5cm的息肉。内镜治疗术后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1.4 病理 26颗大肠息肉中,病理结果:幼年性息肉17颗,炎性息肉5颗,腺瘤性息肉3颗,增生性息肉1颗。

    2 讨论

    大肠息肉是儿童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虽然癌变几率较低,但可引起血便、腹痛腹泻、肠套叠及贫血、营养不良等,影响生长发育,因此需要积极治疗。本组患儿均有下消化道出血,主要以无痛性便血为主,病程表现为慢性及亚急性发作,未发生下消化道大出血。进一步提示儿童出现反复便血应首先考虑大肠息肉,并行结肠镜检查。
, 百拇医药
    大肠息肉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病理类型多为腺瘤及炎性息肉 [1] 。本组儿童好发部位与成年人相似,病理分型多数为幼年型息肉,少数为腺瘤型息肉,与其他报道一致 [2] ,说明儿童息肉病理类型与成人有明显不同。

    以往认为从内镜下较难鉴别息肉的性质。我们的研究显示通过粘膜染色观察息肉表面的腺管开口较好地对息肉的性质进行鉴别 [3] :炎性及增生性息肉腺管开口呈小或中等圆形,腺瘤性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呈管状、脑回状及树枝状,而幼年性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呈大圆形。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疾病,有较高的癌变倾向,因此均需切除治疗。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非瘤性息肉,其癌变率较低,一般认为<1cm,无并发症者不需切除治疗,但儿童就诊者均有消化道症状,因此均应切除治疗。幼年型息肉也是非瘤性息肉,为大量结缔组织中有很多粘液腺增生和含有粘液的囊肿,因此又称为潴留型息肉,但其常常发生表面糜烂导致出血。因此,我们主张对结肠镜检查所发现的儿童息肉,均应行息肉切除,并进行随访。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肖宗汉.大肠息肉的病理分析与内镜治疗.中国内镜杂志,2003,1:77-78.

    2 刘军,樊小勇,王伟红,等.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小儿大肠息肉15 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98-98.

    3 彭贵勇,房殿春,李向红.大肠息肉表面结构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1):13-16.

    作者单位: 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消化中心

    (编辑 李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