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视网膜疾病 > 视网膜色素变性
编号:10445490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治疗概况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9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9-0790-03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致盲眼病,以进行性夜盲,视野缩小和视网膜色素沉着病变为特征。黄斑功能在发病早期可以异常,随着发病病程的进展而变性加重,视杆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受损,中心视力渐进下降,最终将导致盲目。RP是当今视网膜营养不良疾病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好发于青壮年。其发病率为1/3500~1/4500。发病年龄可介于8~65岁。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 pigmentary degeneration of retina,RP)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其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较迟,发展慢,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s,ERG)变化也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幼年发病,病情重,常40岁左右失明。此病是一种进行性损害视细胞的遗传病。
, 百拇医药
    1 中医治疗现状中医在治疗方面,不但在中药复方,针灸,动物垂体埋藏于穴位法以及水针疗法方面等等对RP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其他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病例观察也有可观的成绩。中医治疗主要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也有用专方专药来治疗。

    1.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对RP的认识早有记载,首见于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雀目候》谓:“人有昼而睛明,至瞑则不见物,世谓之雀目,言其如雀鸟,瞑便无所见也。”故后人把RP称为“高风雀目”。中国医学名著《审视瑶函》作者傅仁宇描述本病为:“高风障。至晚不明,至晓复明也。盖元阳不足之病。”他们都认为RP主要临床症状之一为夜盲。所以近代有人把RP称为夜盲症。《沈氏尊生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预后也作了详细的报道:“雀目者,日落即不见物也,此由肝虚血少................有初时好眼,患成雀目者,而亦有生成如此,并由父母遗体,日落即不见物,不必治,治亦无效。”古代医家对RP的发病机理较少阐述。近代眼科名家上海姚和清认为本病病因乃“脾阳不足,肾精亏虚或脾肾阳虚所致”;河北庞赞襄指本病的病因是:先天不足,脾阳不振,导致肝虚血损,精气不得上承于目;或元阳不足,命门火衰,或肾阴耗损,目失营养所致等等。四川成都老中医陈达夫认为此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虚血少,或肾阳不足,肝肾两亏,致目失濡养。”
, 百拇医药
    1.2 中医治疗 综合古人对本病的治疗,有主张调理脾胃,祛风消翳,有主张活血化瘀通络,养血明目,有的在软肝清肺的基础上加补肾,更有应用祛风通络开窍兼补益肝肾等法或综合各法。各家皆有所长。根据眼科名家们的方针治疗主要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也有用专方专来治疗或制成特效药剂,称它们为Ⅰ,Ⅱ,Ⅲ号特效眼药等。中医在针灸临床研究方面与疗效也取到很好的肯定。

    1.2.1 中药治疗 丁淑华等 [1] 提出中医学认为原发性RP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脾虚血滞,血脉枯涩,脉道不通所致,故筛选了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络开窍的中药组成复方夜明方在临床用之有效。夜明方主要由黄芪,丹参,石菖蒲,枸杞子,当归,夜明砂,炙全蝎等组成。其治疗结果:46例92只眼中好转72只眼,无效20只眼。有效率为82.6%。结论:夜明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在减缓病情发展方面有一定作用。鹿道直等 [2] 在诊治中体会,患者虽为眼疾,但中医辨证多有内脏功能失调或肾气不足,故他们拟软肝清肺补肾,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配制了灵素丸。其组成为西洋参,羚羊角,钩藤,百合,天冬,菊花,藏红花,当归,赤芍,充蔚子等组成。其治疗结果:43例86只眼,显效26只眼,有效56只眼,无效4只眼,总有效率为95.3%。他们指出灵素丸对RP患者的治疗作用有两点:(1)对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2)改善微循环。李传课等 [3] 运用现代技术,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底退行性病变患者,观察了眼血流图,微循环,血液流变,血小板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等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均有“血瘀”的表现。治以滋阴明目丸来补益肝肾,兼活血化瘀。其组成为熟地,淮山药,黄精,枸杞子,菟丝子,丹皮,山茱萸,茯苓,楮实子,石决明,丹参,三七,牛膝,当归,川芎,羌活,石菖蒲,甘草。治疗的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为83.3%,视力疗效总有效率为78.8%,视野疗效总有效率为74.7%。说明治疗组能明显地改善血流变指数。
, 百拇医药
    1.2.2 中药配针灸综合治疗 姚亦伟,姚芳蔚 [4] 用针灸治疗本病。选用的主穴为睛明,球后,上明等。配穴为:足三里,三阴交,翳明等。同时兼用中药以当归,黄芪,丹参,川芎,灵芝,葛根,夜明砂,紫河车等药组成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结果:99眼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在视力方面,获得显效28只眼,有效30只眼,总有效率为58.8%。在视野方面,获得显效27眼,有效46只眼,总有效率为73.73%。认为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功能障碍,不能吞噬与消化视网膜外节脱落的膜盘,致使膜盘堆积于色素上皮及感光细胞之间,形成屏障,干扰与阻止脉络膜营养物质的输送。因此,治疗应着眼于提高与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排除老废物,输送血氧供应。谢立科等 [5] 将本病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与脾胃气虚型。肝肾阴虚型的治法:滋补肝肾,活血明目,方用色变三号方加减。主要成分及常用剂量:山药,泽泻,丹皮各10g,枣皮,红花各8g,熟地,桑椹,枸杞子各20g,云苓,丹参各15g,水蛭5g等。针灸治疗:足三里+曲池+睛明;肝俞,配穴太溪+膈俞+肾俞+球后;承泣;行间;合谷。脾胃气虚型的治法:健脾益气,活血明目,方用色变二号方加减。主要成分及常用剂量:党参,白术,陈皮,桃仁各10g,黄芪30g,当归,黄精各15g,红花,水蛭6g等。加上针灸:主穴足三里+曲池+睛明;肝俞,配穴:百会+脾俞+胃俞+三阴交+球后;攒竹。治疗后视力改变为:60只眼显效14只眼,有效36只眼,无效10只眼。有效率为83.33%。治疗后视野改变:60只眼显效13只眼,有效40只眼,无效7只眼。有效率为88.33%。RP患者治疗后提示充盈时间明显改善,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及分支动,静脉管径明显增粗,与治疗前相比P<0.01,说明治疗后视网膜血管显著扩大。眼底微循环明显改善。他们同时提出了视力,视野的改善与微循环的改善有正相关系。
, 百拇医药
    1.2.3 针灸治疗 倪云,丁淑华 [6] 对针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作了详细的临床研究。方法:用针灸对21例(42只眼)RP患者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检查了这些患者的视力,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取穴:球后,攒竹,太阳,风池,合谷。每日针1次。15次为1疗程。休息3~5日后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视力能得到改善的是:42只眼中好转33只眼,无效9只眼。有效率78.6%。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66只眼次中有53只眼次的视敏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闪光视网膜电图治疗前为熄灭型的20只眼中,治疗后有14只眼出现微型b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针灸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有改善作用。刘坚 [7]研究采用电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证实对患者起到了促进眼底和眼球周围的气血运行,疏通及濡养眼底脉络的作用。主要选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治疗方法:主穴:新明Ⅰ(奇穴,位于翳风前上5分,耳垂皱折中点),球后,上睛明,新明Ⅱ(奇穴,位于眉梢上1寸,外开5分凹陷处),配穴:风池,翳明。共观察65例门诊患者,计130只眼。其治疗结 果:显效8例16眼,有效38例76眼,无效19例38眼。总有效率为70.8%。他们观察到针刺疗法与患者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有关。罗明 [8] 把本病分为两型:肝肾不足型和气血不足型。采用针灸治疗观察12例(24只眼)RP患者。主穴:风池,翳明。配穴:球后,攒竹,四白,养老,合谷,三阴交,太冲。随症加穴:肝肾不足型加肝俞,肾俞,太溪。气血不足型加膈俞,脾俞,足三里。治疗结果:视力疗效:显效10眼,有效5眼,无效9眼。视野疗效:显效16眼,有效5眼,无效3眼。总有效率为75%。他观察到治疗RP及其他眼疾,取眼周局部穴位,配合整体辨证选穴,其疗效优于单取眼周局部穴位或单用远端循经取穴。
, http://www.100md.com
    2 RP中医治疗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展望在治疗RP方面,中医与现代医学界都认为它是棘手的病种。可喜的是近年来有关方面对RP的研究与治疗都很积极,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疗效。但还有待进一步的科研与发展。

    2.1 中医对RP的研究 中医在治疗本病方法较多。除了用药物治疗外,也综合针灸治疗以增强疗效。中医认为RP的发病多与先天不足,肝肾虚弱或脾肾阳虚有关。丁淑华,鹿道直,李传课等都拟了RP特效方,在临床治疗上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彭清华等 [9] 认为RP的发病以虚为其本,瘀(实)是其标。在其病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血瘀病理现象。他也观察到RP患者在病情加重时,其舌质由淡变为青紫,同时出现瘀斑,舌下脉静脉变弯曲、粗张的现象 [10,21] 。他认为在治疗上可酌加活血化瘀,甚至用破血行经之虫类药,其临床疗效较单纯补虚而不用活血化瘀药者为佳 [10] 。倪云,丁淑华,姚亦伟,姚芳蔚,刘坚,罗明等人对针灸治疗RP的疗效也作了详细的报道。从他们的实验证明针灸有改善局部营养,消散老废物,增加微循环,从而有利于提高视力,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罗旭升采用激光扫描多普勒血流仪观察49例RP患者视盘筛板区和近视盘的血管容量,血管流量,血流速度,发现上述各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为RP患者视网膜血流的减少和瘀滞提供了客观依据 [11]
, 百拇医药
    2.2 中医治疗眼底病俱有特色 常见的眼底病除视网膜色素变性,有视网膜血管阻塞,葡萄膜炎,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这些眼病多数与全身疾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西医在手术检测仪器方面占有优势,但在西药方面缺少特异性药物,且手术损伤与副作用较大。近几年来中医在临床研究上重复证实了中医中药,或综合针灸治疗对RP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12~23] 。他们用标本兼治的方法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及调整机体的血液循环 [24] 。在治疗RP的领域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13~21]

    2.3 迈向于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笔者认为将来各国的医学发展必定迈向于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特别是中国,新加坡及亚洲的国家。罗旭升,高健生 [12] 提及近代眼科疾病约1/3需要手术治疗。他们认为在眼科疾病手术(含激光)治疗期间,包括术前,术后,配合运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有利手术进行,减轻手术反应,防治手术并发症,缩短病程以及提高疗效。综上所述,中医界在治疗眼科方面,除注重保持中医的特色,发扬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运用传统中医理论。更应加强我们的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用科学方法去分析和研究中医眼科的理论,以图加快中医眼科的发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西医两方面更加密切合作共同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RP以取得更有意义的成果,也给不幸的RP患者带来喜讯。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丁淑华,高卫平,倪云,魏伟等.夜明方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9,9(4):206-207.

    2 鹿道直,崔小庆,林平,等.灵素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4,4(4):201-203.

    3 李传课,李波,彭清华,罗萍,朱惠安,喻干龙.滋阴明目丸治疗肝肾阴虚视网膜色素变性与老年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38-40.

    4 姚亦伟,姚芳蔚。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5):18-19.

    5 谢立科,朱有章,朱春光,姜健丽,龚金莲.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3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3(4):37-38.
, 百拇医药
    6 倪云,丁淑华.针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观察.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3):5-6.

    7 刘坚.电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5例.中国针灸,2000,(10):595-596.

    8 罗明.以针刺为主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针灸临床杂志,1993,9(4):13-14.

    9 彭清华,曾自明,谢立科.近年来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研究概况.国医论坛,1993,(4):42-44.

    10 彭清华,李传课.视网膜色素变性虚中夹瘀的机理研究小结.中国医药学报,1993,8(6):7-10.

    11 王宁.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1,25(1):28-31.
, http://www.100md.com
    12 古继红,喻干龙,朱有章.视网膜色素变性辨证分型与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改变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0,10(2):81-84.

    13 张起,余敏忠,陈振超等.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网膜电图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9,(3):142-144.

    14 丁宁.视网膜色素变性药物治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0,24(6):330-333.

    15 彭清华,胡欣平,曾自明,朱惠安.视网膜色素变性辨证论治与血清性激素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3(2):80-83.

    16 胡劲,涂巍,滕云等.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1,24(3):132-134.

    17 邝志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1,25(2):98-103.
, 百拇医药
    18 王宏彬,向里南,史淑荣,胡永霞,王育红.脉络膜再血管化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7):511-513.

    19 吴星伟,张皙,朱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频谱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00,80(8):571-573.

    20 张存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中医药研究,1993,(3):59-62.

    21 彭清华.38例日本籍视网膜色素变性舌下脉的临床观察.江苏中医.1990,(5):43.

    22 郑建中,等.眼底病杂志1985,(1):26.

    23 梁丽娜,庄曾渊.视网膜色素变性证侯基础的现状和展望.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3,13(1):56-58.

    24 于文贞,董晓光,谢立信.视网膜移植的研究进展.眼科新进展,2000,20(4):302-303.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中心

    (收稿日期:2004-01-11)

    (编辑使 臻),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视网膜疾病 > 视网膜色素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