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5期
编号:10445653
B超诊断胎儿海绵肾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5-0457-02

    孕妇,33岁,第二胎孕33周,无任何不适,到我院做常规B超检查。超声检查所见:胎儿左肾7.0cm×5.2cm,右肾6.9cm×4.2cm,双肾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肾实质回声明显增强(强于同一切面肝脏回声),增粗,不均匀,锥体可见扩张,增大。肾实质与集合系统分界欠清晰,但肾盂及肾盏结构可显示,未见有明显积液(见图1)。胎儿未见有其它明显畸形。超声诊断:胎儿双肾增大,实质回声增强,考虑胎儿双肾实质病变。孕妇要求引产,经引产后见胎儿双肾明显增大,表面呈颗粒状,不光滑,切面呈海绵状改变。镜下见双侧肾小管呈多发小囊状扩张,大小不一致,多在1~3mm之间。囊壁主要为上皮细胞构成,囊内未见钙盐沉积。病理诊断:双侧海绵肾。引产胎儿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同一孕妇,3年后第三胎孕22周时行B超检查发现:胎儿左肾3.8cm×2.1cm,右肾3.6cm×2.0cm,双肾回声改变与第二胎相似(见图2),胎儿也未见有其它明显畸形,经引产病理证实为双侧海绵肾。我们遂对该孕妇家族做超声体查(包括肝、胆、脾、胰、肾、膀胱)。该孕妇及其丈夫体查未见明显异常,但该孕妇第一胎(女,7岁)经超声检查,其双肾呈典型海绵肾声像:双肾增大,实质内见大量散在分布大小不等强光点及强光斑,部分伴声影。肾实质内尚可见不规则小液性暗区(见图3)。后经静脉尿路造影证实为双侧海绵肾。该患儿其它部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图1略

    图2略

    图3略

    讨论:海绵肾又称髓质海绵肾,肾髓质囊肿,一般双侧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肾髓质集合管呈囊状或柱状扩张,形成无数微小囊肿,囊肿内多并发小结石或钙化。其病因有多种原因,主要有:(1)先天性肾发育畸形;(2)胎儿期尿盐沉积引起集合管囊状扩张。(3)慢性感染导致集合管囊状扩张;(4)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临床以中年男性多见,可无任何不适或仅以肾结石症状出现。临床海绵肾的诊断主要依靠静脉尿路造影:可见扩张的肾锥体与肾盏相连并见肾盏顶端呈放射状分布的多发小结石。本组病例在胎儿期就发现双肾异常,主要表现为双肾增大,实质回声增强,锥体扩张,但未发现有明显结石或钙化强光斑。

    本组病例表明:(1)海绵肾在胎儿时期就已存在,是先天性肾发育畸形,且不一定合并有其它部位畸形;(2)集合管囊状扩张并非由钙盐沉积所致,因为在胎儿时期并未见钙盐沉积;(3)不排除与家族遗传有关;(4)超声在胎儿期就可为诊断海绵肾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528300广东省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功能科

    (收稿日期:2004-01-09)

    (编辑 清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