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5期
编号:10445644
小儿腹股沟滑疝的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5-0451-01

    小儿腹股沟滑疝是一种临床极少见的疾病,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只遇到过1例,今将自己的诊疗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5岁,因在腹股沟包块反复出现2年收入院。专科检查:站立、平卧咳嗽时可见左腹股沟过一约6cm×2cm×1.5cm大小的包块,进入阴囊,手法可还纳,松手后包块立即出院。

    术中见疝囊后壁由膀胱(穿刺时有尿液抽出),结肠构成,故行疝囊重建,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顺利,术后7天拆线,痊愈出院。

    2 讨论

    该例诊断确切,患儿所患疾病是小儿腹股沟滑动疝,而滑疝的特点是腹腔脏器是构成疝囊的一部分。资料显示,以右侧多见,并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小儿滑疝则较少见,然而小儿腹股沟滑疝则少之又少,此例小儿腹股沟滑疝有以下特点,患儿2年前出现左腹股沟包块,平卧或手法可还纳,近期出现疼痛,不能还纳,伴有坠胀感和红肿,专科检查可见肿块较大,而其疝外环口很大,还纳后松手立即出现,触诊时有一条索条状肿物,请专家会诊,并行下消化道造影,初步确认为小儿腹股沟滑疝,术中证实为小儿腹股沟滑疝,就此病例来看,凡遇到病情特殊,应慎重行事,多方证实,一般通过辅助检查如泛影葡胺造影可证实,尽量减少误诊。对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1)术中易出现构成疝囊壁一部分的脏器的损伤。滑疝疝囊壁右侧以回盲部及阑尾多见,左侧,则以乙状结肠多见,而膀胱构成疝囊壁则较少见,而此例则是最后一种,如术中疏忽,处理疝囊时可能损伤膀胱或结肠。因此在收集病史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多方求证,尤其巨大疝,应想到滑疝的可能,手术时也要加倍小心,术中如遇到囊壁厚或脂肪组织过多,应不要随意剪开,要先探明疝囊壁与脏器和腹膜的关系,如疑为膀胱,可穿刺证实。(2)精索或输精管损伤。小儿精索和输精管很细,与疝囊结合越紧密,且分别进入疝囊,故术中应小心其与疝囊分离,以避免其损伤。(3)阴囊肿胀。处理疝囊时应彻底止血,以免引起术后阴囊血肿。(4)皮肤瘀血性肿胀。其在缝合皮肤最下一针缝合过紧,精索中血管受压,引起淤血性肿胀。(5)精索血管损伤。分离精索和输精管时,应避免损伤血管,如动脉损伤,可导致坏死性睾丸炎或术后出现阴囊红肿、发热,如静脉损伤,则会出现阴囊淤血肿胀,大约3个月后,形成新睾丸静脉,肿胀渐消退。(6)术后并发阑尾炎。滑疝脱出的脏器以盲肠多见,阑尾经手术刺激后而造成肿胀,管腔变窄、扭曲,导致阑尾腔不全梗阻、缺血、甚至坏死。(7)术后复发。由于疝囊组成的特殊性,导致其具有易复发性,故手术时一定要将疝囊尽量剥离至内环口以上,脏器剥离后还纳回腹腔,缝合两侧囊壁,再缝合疝囊,形成完整的疝囊颌,并结扎之,切除多余的疝囊壁,如分离不彻底或疝囊两侧缝合过松,留下有过大缝隙,则是术后易复发原因之一。(8)如脱出器官不易还纳回腹腔,可将腹内斜肌与半月线交界处,纵行切开,使其与下方的腹股沟切口相通,即可将脏器还纳,切除疝囊后,缝合腹膜切口,再缝合切开的肌肉。

    作者单位:154000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妇产科

    (收稿日期:2003-12-30)

    (编辑 罗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