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8期
编号:10445436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68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8-0726-01

    笔者自1997年4月~2001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囊炎6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98例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30例,女38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24岁,平均30.5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2周;其中单纯性胆囊炎50例,胆囊炎伴胆结石14例,伴胆管结石4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者61岁,最小者24岁,平均年龄30.6岁;病程最长者11年,最短者1周;其中单纯性胆囊炎22例,胆囊炎伴胆结石6例,伴胆管结石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衡性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右上腹疼痛,呈放射性,伴有恶心欲呕、腹胀或发热、黄疸。多与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有关。(2)上腹部压痛或可触及肿大之胆囊。(3)B超检查符合胆囊炎的诊断。排除胆囊息肉、胆囊肿瘤,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以头孢唑啉钠5g,山莨菪碱10mg,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7天为1疗程。治疗组病例加用疏肝清胆汤(自拟)。处方:黄芩12g,栀子12g,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2g,川楝15g,金钱草30g,龙胆草15g,生大黄10g(后下),延胡索12g,木香12g。伴发热者加蒲公英25g,败酱草25g,呕吐者加法半夏12g,竹茹15g;胆结石者加海金沙20g,鸡内金15g;巩膜黄染加茵陈20g,虎杖20g,每天1剂,水送服,早晚服用。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和体征消失,超声影像检查阳性体征消失;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或主要症状显著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68例,显效56例,有效7例,无效5例,显效率82.3%,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30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显效率43%,总有效率90%。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体会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无此病名,归属胁痛、胆胀、黄疸范畴。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湿热等,其病机为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胆乃奇恒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凡气滞、热郁、湿阻、食积、瘀血等,均可导致肝胆气郁,郁则疼痛,发为胁痛、胆胀或黄疸。治宜疏肝清胆,行气止痛。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黄芩、栀子、金钱草、龙胆草清热利胆;枳壳、川楝、延胡索、木香行气解痉止痛;生大黄通腑利胆泄热。全方共奏疏肝清热,行气利胆,解痉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大黄、柴胡、黄芩等中药提取物具有抗炎、利胆作用 [1] 。本疗法以敏感的抗生素抗菌消炎,合用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利胆,解痉止痛作用的中药,标本同治,因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管理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26-323,1502-1508,1569-1574.

    作者单位:518111广东省深圳市平湖人民医院

    (编辑海 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