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4年第9期
编号:10445506
缬沙坦、依那普利、尼群地平降压及降血尿酸作用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9期
     【摘要】 目的 本文比较了缬沙坦、依那普利和尼群地平的降血压及降血尿酸作用并作临床基础初步分析。方法 对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比较用药前后和组间降血尿酸作用的差异。结果 三组药物治疗前后的降压作用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药物的降血尿酸作用仅缬沙坦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中,也仅是缬沙坦组治疗后降血尿酸作用与其余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缬沙坦有降血尿酸作用;在降压方面,虽三种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可推论,药物降压作用可能存在降压终点。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 血尿酸 降压终点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9-0798-0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伴有血尿酸、血脂、体重、血糖的增高,这些因素也是高血压致死、致残和引起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在抗高血压治疗中,考虑和注意药物对这些因子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1] 。笔者自2001年以来,观察了9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有高尿酸血症患者,在运用缬沙坦、依那普利和尼群地平治疗中的降压效果和降低血尿酸作用,并对临床基础作了初步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选择了2001年1月~2003年10月期间的社区或门诊的抗高血压治疗患者558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者98例(17.56%),均符合WHO和中国1999年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诊治过程中排除了以下情况:(1)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和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2)既往有痛风、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可能性。

    1.2 分组 本组所入选病例在接受治疗前均停用其他降压药物两周。入选病例被随机分为3组:(1)缬沙坦组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51±7)岁。口服缬沙坦80mg,每日1次。(2)依那普利组32例,其中男22,女10例,平均年龄(49±8)岁,口服依那普利10mg,每日2次。(3)尼群地平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 ±8)岁,口服尼群地平10mg,每日3次。研究期间,都未联合用药;禁用对血尿酸有影响的药物,如利尿剂等。
, 百拇医药
    1.3 观察项目 三组患者服药期间观察12周。(1)血压测量:按国家高血压防治指南方法测量,患者坐位右上肢血压,记录用药前血压;用药后,每周监测血压2次,以10周后监测血压的平均值为治疗后血压与用药前血压比较,由同一名护士操作测定。(2)血清尿酸:用酶法测定血清尿酸,同时测定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检测器材为“日立717型全自动生化仪”,药盒试剂由德国Centronic公司提供。入选病例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10周以后作抽血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软件包作资料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显著性检测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 三组患者治疗前的收缩压波动在140~180mmHg,舒张压波动在90~110mmHg。用药后1周血压开始下降,至第4周已基本达到降压的最佳效果,尼群地平组在第2周末、第3周初即达此效果(另文总结),随后血压有上升波动。第8周后血压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波动,其收缩压为130~155mmHg,舒张压为80~95mmHg。用药前后比较,三组药物的降压效果在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作三组药物的组间比较,药物间存在降压效果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血尿酸变化(X±s)

    注:用药前后对照, Δ P<0.05;三组药物间对照, ˇ P>0.05;用药前后及与其他组间对照 ★P<0.05

    2.2 对血尿酸影响的比较 在缬沙坦组的用药前后对照中,血尿酸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各组药对血尿酸无影响。在三组药物的组间对照中,缬沙坦组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与其余两种药物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3.1 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可能存在降压终点和降压生理终点 从本组患者的观察研究看,4周以后的降压效果即基本一致,提示药物降压已达到一终点,即降压终点,该终点既与药物的浓度相关,也与患者靶器官组织的分子结构和敏感性相关。用该终点的内涵也可解释不同患者对某种药物效果的差异性。如果以上降压终点的思路(观点)成立,我们则完全有理由推论机体存在着降压生理终点。这一降压生理终点是在心脏,血管功能和血容量三大因素正常的基础上存在的。该降生理终点也应主要是与以上三大因素相关联的。这就包括与以上因素相关的结构、功能、某些分子数量、某些结构敏感性以及结构中物质成分等等。目前,抗高血压药的作用机制都是针对着某种结构和结构组成及其数量的,如受体阻断剂(某种受体),钙拮抗剂(某种结构),ACEI(血管紧张素减少)利尿剂(血容量减少)等等,这些被作用的结构、结构组分都是有一定数量的,正是这种量的存在,决定着降压生理终点,也控制着降压终点。JNC7最近指出,联合使用一种以上药物,能使血压尽快达标 [2] ,这也可能正是降压终点存在的可能结果。
, 百拇医药
    3.2 关于降血尿酸作用 在抗高血压药物中,具有降低血尿酸作用的药物也有少数报道。组病例中缬沙坦组也有明显的降血尿酸作用。有文献报道,高血压病人伴血尿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故抗高血压的同时,亦 能降低血尿酸,应可同时列为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指标。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增高的原因,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慢性血压增高,引起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功能及结构受损,从而使血尿酸排出减少,导致血尿酸增高。也可能是由于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紊乱而引起嘌呤代谢异常导致血尿酸增高。从本组资料看,血尿酸的下降与血压的下降不存在相关性(P>0.05)。有资料报道,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增高后可导致尿酸盐的沉积,损伤动脉血管,引起动脉硬化;也可促进炎症和血栓的形成而致肾损伤,导致高血压恶化;还可增加其冠心病的发病率等 [3] 。缬沙坦的降血尿酸作用是否与减少心脏病发作脑卒中、肾病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文英,竺清瑜,郭爱平,等.氯沙坦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酸和血脂代谢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117-118.

    2 张慧译.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报告)JAMA中文版,2003,22(5):242-251.

    3 马洪山,刘艳春,张晓明.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患者伴血尿酸增高40例临床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3):265-266.

    作者单位:425006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收稿日期:2004-02-13)

    (编辑青 山),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