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1期
编号:10446970
胃扭转38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1-1030-02

    胃扭转在临床表现上较为少见,且不被临床医师重视,随着纤维胃镜广泛开展及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此病逐渐被认识。笔者自1990年2月~2003年6月经内镜或X线诊断胃扭转38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17~65岁。病程3天~5年。本组患者中,急性胃扭转2例,由X线诊断手术复位;慢性胃扭转36例,由胃镜单独诊断34例,胃镜和X线共同诊断2例,皆由胃镜复位,疗效100%。

    1.2 方法 采用日本进口Olympus厂生产的GIF-XQ 10 纤维胃镜。对有上腹胀痛、嗳气、返酸患者,当日禁食,进行胃镜检查,确诊后同时复位。
, 百拇医药
    2 胃扭转的分类

    2.1 从解剖学角度 分器官轴型、肠系膜轴型和混合型。器官轴型扭转沿贲门与幽门纵轴线扭转;肠系膜轴型胃扭转为大网膜与小网膜之间的轴心(即以胃大、小弯中点连线为轴)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旋转;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特点。本组中器官轴型26例,肠系膜轴型8例,混合型4例。

    2.2 按扭转部分的范围和扭转角度 分为完全性扭转(扭转180°或以上)和不完全性扭转(扭转小于180°)。本组中不完全扭转36例,完全扭转2例。

    3 胃扭转的X线和胃镜表现

    3.1 器官轴型 钡餐造影显示食管和胃交界处的位置低,胃窦的位置升高。胃大弯翻向上,形成一个较大的凸面向上弧形,往往位于膈下。粘膜相可见点膜纹呈螺旋状 [1] 。胃镜下可见胃形态改变:胃大弯侧脑回样纵行皱襞在上方,胃小弯在下方,前后位置颠倒,胃角形态改变或消失,有时胃体腔有大量液体潴留。
, 百拇医药
    3.2 肠系膜轴型 钡餐透视正位投照表现为胃体和胃窦前后重叠,侧位投照方可显示胃小弯角切迹。顺时针方向扭转时,胃窦体于胃体之后,逆时针方向扭转时,胃窦位于胃体之前。胃镜通过贲门后注气,使胃腔扩张,见胃大弯纵行粘膜皱襞在扭转处突然中断,远端看不见幽门。

    4 胃扭转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胃扭转的临床表现和其它胃病无特殊鉴别症状,临床医师很少考虑此病。由胃镜下见胃形态改变,胃大弯侧纵行皱襞在上方,胃小弯在下方,胃前后位置颠倒,胃形态改变或消失,远端幽门看不见等形态改变,说明已发生胃扭转。既往常通过X线钡餐透视诊断,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术的广泛开展,加上操作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和发现此病,胃镜已成为诊断和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治疗因人而异,文献报道一般内科保守治疗,有效率82%。腹部按摩,针灸或变换体位可复位成功;急性胃扭转或合并溃疡病、肿瘤、膈疝、梗阻、出血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则应及时手术治疗。胃镜复位方法:胃镜通过贲门后先注气扩张胃体腔,然后循腔进镜,以确定胃扭转的类型、部位、方向、程度,依胃扭转的类型采取不同方法的复位。若胃体腔潴留液过多,应首先吸出液体,然后注气循腔进镜,根据扭转方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镜身并向前推进,若能看见幽门,继续注气即可复位,有时需要旋转错位处数次方能复 位。侧卧不能进入胃窦腔时需令患者仰卧位容易奏效。复位后可给患者腹部加压,流质饮食3天。
, 百拇医药
    5 讨论

    本病发生原因主要为解剖学异常和病理性改变两个方面。解剖学异常有胃周围韧带松弛或缺损、低张胃、内脏下垂、大网膜过长、间位结肠、先天性膈肌缺损、膈疝及腹壁松弛等;病理因素有食管裂孔疝、结肠积气、左侧膈肌升高或损伤、膈肌麻痹、妊娠等。强烈的胃蠕动、外伤和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等也可促使本病的发生,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肿瘤、胃周围炎症、粘连及胰腺癌肿等致胃蠕动紊乱亦可导致胃扭转。

    由于慢性胃扭转临床表现无特殊性症状,与其它上腹部疾病症状有类似之处,因此临床上误诊率高。既往文献报道本病较为罕见 [2]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发现病例逐渐增多。慢性胃扭转的胃镜诊断和复位已提到重要地位,既往报道单纯大量注气即可复位,笔者认为若胃体腔潴留液过多时,应先吸出液体,以便排除气体入胃窦腔的障碍,尽早令患者采取仰卧位,再注气,根据扭转情况挺进,旋转或钩拉镜身即可复位。由于其它病理因素存在,有些慢性胃扭转复位后容易复发,如先天性膈肌发育不全等,常常再次复位,仍可成功。有些病例需外科手术。胃镜检查可发现X线较难肯定的不完全性和部分性扭转。
, http://www.100md.com
    总之,胃镜对慢性胃扭转的诊断可靠,并可明确原发病和并发症,优于其它诊断措施,复位安全、明确,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少,且诊断和复位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 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4.

    2 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二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96.

    作者单位:221300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

    (编辑 秋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