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9期
编号:10446232
10种中药有效部位对解脲支原体药敏试验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9期
     【摘要】 目的 探讨10种中药有效部位体外抗解脲支原体(UU)的活性。方法 应用微量稀释培养法,检测10种中药有效部位体外抗14株UU标准株的敏感性。结果 黄柏氯仿提取物最敏感,其MIC 50 为0.0625mg/ml,MIC 90 为0.25mg/ml。其次为大黄总蒽醌、栀子总苷和总甘草酸。结论 中药有效部位对UU标准株的敏感性比原生药水煎剂平均提高了10倍以上,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中药有效部位 解脲支原体 非淋菌性尿道炎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9-0838-02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率在性传播疾病(STD)中占第三位。解脲支原体(UU)是引起NGU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大约20%~30%的NGU由UU引起。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NGU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治疗病例逾千例。已有170余种中药水煎液对(UU)的敏感性作过筛查 [1~4] ,发现其中20余种对UU敏感性较高。我们选取其中10种中药,根据文献 [5~9] ,略加改进,进行提取、分离出10种有效部位,对14株UU标准株作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品 黄芩总黄酮、栀子总苷、总甘草酸、大黄总蒽醌、穿心莲总内脂、黄连总生物碱、黄柏总生物碱、金银花总氯原酸、苦参总生物碱、黄柏氯仿提取物等,分别制成10mg/ml的水混悬剂,调整pH至6.0±0.5,121℃15min灭菌备用;14型UU标准株(由南京铁道医学院提供);UU液体培养基(由南京黎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购进);液体石蜡(化学纯,121℃15min灭菌)。

    1.2 样品MIC测定 采用微量稀释培养法规定,在净化工作台内进行操作。(1)将UU标准株复苏、传代3次后用新鲜液体培养基稀释成10 4 CCU/ml作为接种液;(2)将UU接种液分别加入1~6孔中,第1孔和第6孔各18μl,第2~5孔各加100μl,第1孔加供试样品20μl,混匀,用微量移液器依次从第1孔始吸取100μl到第2~5孔中作倍比稀释,从第5孔中弃去100μl混合液,第6孔加供试样品稀释剂20μl混匀后弃去100μl,作为阳性对照孔。(3)加样完毕后,每孔用
, 百拇医药
    2滴液体石蜡覆盖各孔,置37℃孵箱中。结果观察,以培养72h最低无颜色变化孔的药物浓度定为最低抑菌浓度,即MIC值。

    2 结果

    微量稀释培养法测定10种中药有效部位对UU的MIC值见表1;当样品浓度为1.0mg/ml时,UU对各药的敏感率见表2。从表中可见:黄柏氯仿提取物对UU最敏感,其MIC 50 为0.0625mg/ml,MIC 90 为0.25mg/ml,其次为大黄总蒽醌、栀子总苷和总甘草酸。当药物浓度为1.0mg/ml时,对14株UU标准标的敏感率,金银花总氯原酸和栀子总苷为100%,黄柏氯仿提取物、大黄总蒽醌、总甘草酸、黄连总生物碱各为92.9%。

    3 讨论

    迄今已有170余种中药水煎液在体外测定过UU的敏感性,其中有20余种敏感性较高。我们再从中选取10种化学成分比较明确的中药,进行提取,分离出总有效部位(经过精制处理),采用微量稀释培养法,再行药敏试验,结果提示,该有效部位对14株UU标准株的MIC值,比原生药水煎液 [1~4] 平均提高10倍以上,有的可达100倍。这不仅为中医治疗NGU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还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二类新药打下良好的临床基础。本实验在国内未见同类文献报道,值得深入研究。
, 百拇医药
    表1 10种中药有效部位对14株UU标准株体外抑制结果 略

    表2 14株UU标准株在1.0mg/ml时的敏感率 略

    对于有效成分较为明确的中药,采用中药有效部位作UU药敏试验,对微量稀释培养法而言,既克服有的中药水煎液因颜色太深而影响试验结果,又避免了中药水煎剂原 生药受产地、生长环境、采收、贮存等条件差异,致使同一品种的试验结果差异存在很大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刘忠义,张国威,何云志.解脲支原体中药敏感试验.中华皮科杂志,1996,29(5):349.

    2 张赛娟,翁华.苦参、黄连和黄芩对体外解脲支原体的作用.宁波医学,1996,86):336.

    3 黄贝贝,徐洪波,潘大鑫,等.25种中药抗解脲支原体实验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7,13(1):64.
, 百拇医药
    4 胡国华,叶元康,夏英,等.抗溶脲脲原体的中药筛选的实验研究.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7(3):43.

    5 冀春茹,王洛铭.中药化学实验技术与实验.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6,232,251.

    6 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第二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187.

    7 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77,614.

    8 阚毓铭.中药化学实验操作技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187.

    9 北京中医学院.中药化学.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74,151.

    作者单位:610031成都四川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

    (编辑 李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