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表里双解剂 > 解表清里 > 石膏汤
编号:10447110
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小儿重症泄泻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6-0552-00

    1病例资料

    患儿,男,1岁4个月。因腹泻与烦渴引饮交替出现不间断5天来诊。缘患儿于10天前因反复高热住院予退热、抗炎等系统治疗5天后热退,但随即出现腹泻与烦渴引饮交替,1天24h不间断,泻下物以水样便为主,有时为蛋花汤样,予补液等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来诊。就诊时患儿T37.2℃,神萎不振,目光呆滞,面色白,啼哭无常,心烦不安,消瘦,时呕吐清水,纳食不下,唇白而干,皮肤湿冷,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诊断为:小儿重症泄泻(气阴两伤型),急以益气养阴止泻,化痰和胃,拟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10g,石膏20g,红参5g,法夏5g,麦冬15g,木香5g,黄连3g,川贝5g,炙草5g,生姜3片,粳米少许。水煎,少量频服,日1剂。服药2天后,腹泻及烦渴引饮均减至每天4次,呕吐减至每天2次,精神好转,但患儿体温升至38.6℃,改予清热生津养阴,拟方:银花10g,连翘5g,生地15g,麦冬15g,竹叶5g,甘草3g。服药2天后,患儿热退,T37.2℃,仍大便稀溏,2次/d。继予竹叶石膏汤加味煎服,调理6剂后,大便正常,精神振作,二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

    2 讨论

    竹叶石膏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用于治疗伤寒或温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本病例患儿已泻下5天,且泻下量多,根据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致气随津脱之险证,病情既急且重,须及时恢复气阴及止泻,若仅按“急则治标”之法,予香连丸(木香、黄连)止泻,则气阴仍伤,并有气脱之险,故当标本同治,将上述两方合用以益气养阴止泻,并加川贝清热化痰养阴。

    二剂药后患儿再次出现高热,此为气阴渐复,正气尚可与邪相争而发热,本可用银翘散清热退烧,但银翘散是清热解毒药与辛温解表药同用,清疏兼顾之剂,方中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薄荷均为解表药,患儿虽发高热,但处于气津两伤的阶段,且体虚多汁,不宜与解表药发汗而更伤其阴,但用银花、连翘清解里热而无解表发汗之虞,加上生地、麦冬、竹叶滋阴清热生津,并可顾护阳气。

    从西医角度分析,患儿出现腹泻与烦渴引饮交替出现不间断的情况,虽不断喝水,仍然补充不了腹泻与呕吐所丢失的水分,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然失调,并呈动态变化。若仅依据某一时刻的血生化水平来补液治疗则效果欠佳,然而用中药治疗则可克服上述情况,因为中医药的治疗特色是辨证施治,只要掌握其病机即可为用药提供准确的依据。本病例说明中医治疗危急重证只要准确辨证,大胆及时用药,确能挽救生命。治疗中须注意标本兼顾,不可拘于“急则治标,缓才治本”的原则,以免延误病情。

    作者单位:523945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中医科

    (收稿日期:2003-12-23)

    (编辑子 萱),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表里双解剂 > 解表清里 > 石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