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447440
氟哌啶醇引起不随意运动7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12-1146-01

    临床应用氟哌啶醇导致的不随意运动,是由于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功能障碍而产生的无目的运动,这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往多由精神学科医生所报道。近年来,麻醉医师已普遍将氟哌啶醇用于麻醉的辅助用药。随着应用病例的增多,氟哌啶醇引起的不随意运动也逐渐被麻醉医生所认识并加以防范。我科2000~2002年共发生7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12岁,最小7岁。最大体重62kg,最小体重24kg。其中疝气3例,鞘膜积液1例,阑尾炎2例,甲状腺囊肿1例。ASA分级1~2级,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4例,全凭静脉麻醉2例,局麻强化1例,常规麻醉前用药。

    本组病例麻醉效果确切,考虑年龄因素恐术中不予配合,均在手术开始后给予氟芬合剂(芬太尼0.1mg,氟哌啶醇5mg)1/3或1/2。术中过程顺利。但上述病例最快术后6h、最慢20h出现不能静坐,眼球上翻伴有震颤,手足徐动,偏头,颈强直,肌阵挛,个别呈现角弓反张,但不存在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阴性)。病人发作时神志清楚,言语流畅,血压、呼吸正常。分析与应用氟哌啶醇关系密切,立即静脉给予东莨菪碱0.3mg,安定5~10mg,反复发作者再次给予安定治疗。全部病例上述症状在24~48h内消失,无遗留症状。

    2 讨论

    氟哌啶醇属丁酰苯类衍生物,是Janssen于1958年合成的第1个丁酰苯类药物。临床应用证实它是一种强有力的DA受体阻滞剂,因其有良好的镇静、解除焦虑、紧张的作用,已成为麻醉前用药、局部或部分麻醉的辅助用药、全麻诱导药和静脉麻醉的组成部分。

    氟哌啶醇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不甚明了。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支持率较高的有:多巴胺能系统受累假说即中脑-皮质多巴胺系统的突触后多巴胺受体阻断,中枢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失衡假说,纹状体乙酰胆碱增加,高或低多巴胺能状态与尾状核、被壳或苍白球内的多巴胺受体阻断有关,氟哌啶醇敏感的δ受体可能与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有关。本组病例均为儿童,亦不除外与其生理性锥体外系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有关。对于氟哌啶醇导致的不随意运动预防应予以重视。力争首选危险性较低的药物,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谨慎使用,使用最低有效剂量,避免长期应用将明显降低其发生率。对于氟哌啶醇导致的不随意运动无特效药物治疗手段。可选择抗胆碱性药物如东莨菪碱,但要注意须静脉内给药,不能常规使用,以免增加迟发性运动障碍危险性,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也有一定效果,如阿扑吗啡可作用于突触前从而降低多巴胺的更新,可小剂量使用。苯二氮类如安定可减轻肌肉痉挛,应积极选用。

    (收稿日期:2004-02-22)

    作者单位:121001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编辑一 坤),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