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447740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纯用西药治疗,30天后观察症状、体征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中医药疗法 丽珠胃三联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2-1141-02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致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控制和抑制杀灭幽门螺杆菌不单是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防治溃疡病及预防胃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对95例Hp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纯西药治疗对比,疗效更佳,且副作用小。现总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5例Hp阳性经胃镜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39.4±7.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4.5±3.3)年。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8.8±7.2)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4.3±3.2)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胃镜检查 95例中胃镜下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Hp阳性,排除溃疡以及胃癌。

    1.3 辨证分型概况 治疗组脾虚弱型15例,脾胃温热型8例,肝胃不和型10例,胃阴不足型10例,气滞血瘀型12例;对照组脾胃虚弱型13例,脾胃温热型8例,肝胃不和型8例,胃阴不足型9例,气滞血瘀型7例。
, 百拇医药
    1.4 辨证分型依据

    1.4.1 脾胃虚弱型 主证:胃脘胀闷,隐痛,纳差,喜温喜按,嗳气反酸,疲乏,大便溏烂,舌薄白,脉细弱。

    1.4.2 脾胃湿热型 主证:胃脘痞塞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纳差,口干、口苦、口臭,四肢困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1.4.3 肝胃不和型 主证:胃脘胀痛连胁,生气时加甚,嗳气频繁,心烦易怒,口苦,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1.4.4 胃阴不足型 主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

    1.4.5 气滞血瘀型 主证:胃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倦怠无力,口淡,舌暗,苔白,脉弦紧。

    2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2.1 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方用:黄芪30g,桂枝10g,甘草10g,白芍12g,生姜11g,砂仁10g,白术15g,黄连10g,大黄10g,大枣10g,丹参15g,败酱草30g。(1)脾虚加党参、茯苓;(2)脾胃湿热型去桂枝加栀子、公英、藿香、川朴;(3)肝胃不和型去桂枝,加佛手、枳壳;(4)胃阴不足型加麦冬、石斛、川楝子;(5)气滞血瘀型加当归、郁金、五灵脂、姜黄;嗳气频繁加旋复花、代赭石;泛酸者加煅瓦楞、海螵蛸;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胀甚者加半夏、苏梗。疗程4周。西药用丽珠胃三联,每天2次,疗程2周。

    2.2 对照组 用丽珠胃三联2周,雷尼替丁0.15g,2次/d,用2周。2周后停药观察,满30天评价疗效。

    3 疗效评价

    3.1 Hp的根除标准 符合1999年10月在西安举行的第六次全国消化疾病学术大会关于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 [1] 全部病例在抗Hp治疗停药4周后复查,采用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者为根除。
, 百拇医药
    3.2 临床症状疗效 按主要症状轻重分为0、+、++、+++,0为无症状,+为有轻度感觉但不明显,++为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为症状严重,难以坚持工作。治疗后症状改善2个等级或完全消失为显效,改善1个等级有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4 结果

    4.1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Hp转阴转数分别为(48/50)、(30/45),根除率分别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4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有效率7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4.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出 现恶心,2例头晕,但停药后副作用自行消退。
, 百拇医药
    5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Hp感染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机基本为虚实夹杂,证属正虚邪实,以邪实偏重,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气滞、血瘀、郁热、温蕴等病理变化,为Hp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Hp感染后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脾虚,使机体无力祛邪外出,因此,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主,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和中 [2] 。方中黄芪、桂枝、甘草补中,辛甘化阳,白芍、甘草和营止痛,生姜、大枣温胃和中,白术补气健脾和中,黄连清泄胃热,大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砂仁化湿行气理中,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全方共奏温中健脾、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故名建中汤。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不适、恶心、腹胀、嗳气反酸、纳差等消化功能障碍的表现,纯用西药根除Hp后,消化不良症状并不随之消失。而中药健脾益气、理气和中等治疗弥补了西药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大量研究证实,直接抑制和杀灭Hp,西药优于中药,但存在着耐药性强、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的缺陷;中药副作用小,中医辨证治疗可保护和提高胃粘膜防御能力,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对病变本身有治疗作用。中药不仅对Hp有直接杀菌和抑菌作用,还可以通过调整全身和胃粘膜局部的屏障功能,以达到辅助杀灭并改变Hp寄居环境的效果,使之不利于Hp定居或繁殖。本方黄芪建中汤,丹参、大黄具有增强胃粘膜屏障,改善胃粘膜微循环、促进粘膜细胞的营养和再生,与其它中药配合,可能起到增强胃粘膜防御功能,削弱攻击因子,促进胃动力等作用,使Hp清除、胃炎消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清热类药属黄连抑菌(Hp)杀Hp作用最强;其次是大黄、黄芩。有抑菌作用的中药分类较广,有补气、化湿、理气、温阳药等 [3] 。如党参、甘草、白芍、石斛、杞、厚朴、陈皮、木香、元胡、枳壳、败酱草、公英等,对黄连、紫草、枳实、逍遥汤、黄芪建中汤分别进行Hp杀菌作用实验研究 [4] ,结果在所选的浓度范围内5种中药制剂对Hp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高杀菌作用增强。所以我们在治疗Hp阳性慢性浅表慢胃炎采用中西药结合,能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胃病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是,该组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是否有明确疗效,尚需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与胃镜随访。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中华内科杂志,2000,(5):357.

    2 陆为民,单兆伟.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药治疗对策的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4):232.

    3 徐艺,叶柏,单兆伟,等.中草药单味药与复方对幽门螺杆菌抑菌作用研究.中日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8(5):292-293.

    4 刘波,李雪驼.5种中药制剂杀灭幽门螺杆菌实验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02,11(6):457-459.

    作者单位:518033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人民医院中医科(消化科)

    (编辑李 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