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4年第6A期
编号:10447056
24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6A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24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在局麻下行钻孔引流术:恢复良好19例,偏瘫2例,精神失常1例,死亡2例。结论 提醒对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及时行CT检查,有效治疗伴发病和并发症才能降低致残致死率。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硬膜下血肿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6-0852-02

    我院自1998~2003年10月共诊治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24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60~84岁,平均72岁,车祸后9例,跌坠伤后7例,砸伤4例,由硬膜下积液演变而来2例,伤情不详2例。入院时多在伤后3周,最长310天。头痛、头晕18例,恶心呕吐12例,偏瘫肢体运动障碍6例,精神失常1例。伴发老年性肺心病13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4例,泌尿系感染6例,其中同时合并两种病6例,三种以上3例。入院前门诊或内科治疗后多复查CT示脑表面的新月形、半月形低密度影(其中两例为等密度影)出血量70~140ml,平均105ml。入院后行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根据GCS评分恢复良好19例,偏瘫2例,精神失常1例,死亡2例。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在硬膜下血肿占25%的血肿来自轻微头部损伤。有的外伤史不清楚,有的与血管及出血性疾病有关,血肿广泛的覆盖半球额顶颞叶,血肿包膜多在发病后5~7天开始出现到2~3周基本形成,形状黄褐色的结缔组织包膜、靠蛛网膜粘连轻微易于剥开靠硬脑膜一侧的包膜较厚与硬膜紧密粘连 [1] 。血肿中纤维蛋白降低产物升高,纤维蛋白缺乏,血肿新生包膜的纤维酶增加,又加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有抗凝作用、使血肿内失去凝血机能、血肿包膜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这就是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断扩大的原因。血肿内容物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物。晚期为黄色或无色透明的液体。

    老年患者在颅脑解剖、生理机能、病理变化上的特殊性大,其颅脑外伤发病率由于年龄增加、活动量随之减少,而相对年老人较低,受伤原因以车祸及跌坠伤居多,可能与老年人机体反应及应激能力差有关,临床表现症状严重、老年血管壁硬化、弹性差、通透性不佳、身体适应能力差,所以伤情往往比较严重;又由于老年人代偿功能差,但吸收及修复能力减退,故恢复较缓慢。老年人脑组织退化致颅内腔隙增大、脑组织萎缩、遇到轻微作用力时颅骨相对运动、使进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破裂出血、加之脑组织血管脆性、极易 损伤出血、且较低难自止、因而以颅脑损伤合并颅内血肿和对冲性硬脑膜下血肿多;硬膜外血肿且较少、与硬膜支颅骨粘连附着、随年龄高而致密有关: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颅脑外伤同时伴发老年性疾病、老年人心肺脑等功能衰退易出现并发症、尤以肺部感染为最多老年人肺功能差、咳嗽反射差、抵抗力弱、易形成肺炎而影响氧的交换、造成肺缺氧性水肿、加重病情;老年人严重的肺部感染及慢性多脏器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临床诊治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时的体会是:本病由于出血缓慢形成慢性压迫使脑供血不足和脑萎缩更加明显,造成此类病人颅内压增高程度与血肿大小不成比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早期头颅CT检查是最有价值的确诊手段。术前应充分足够了解原有疾病的程度、且同时兼顾治疗、尽量采用对患者创伤小,对机体影响较少的治疗措施。如选择局麻、颅骨钻孔引流术操作手法要轻柔、放液不易过快过尽;严格避免矫枉过正、解除压迫、缓解高颅压达到减压效果即可、慎用脱水剂,引流管放置时间不能太长,加强护理工作、提醒注意;引流不畅及残留、脑膨胀不良,气颅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处理。出现昏迷应尽早CT确诊及手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致死率 [2,3]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薛庆澄,王忠诚,史玉泉,等.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0.

    2 朱国玲,宋家仁,李广兴,等.钻孔引流术治愈25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西北五省的第四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摘要汇编),1998,9.

    3 杨军,潘树茂,吴茂森,等.老年颅脑损伤224例报告.急诊急救与创伤医学,1996,4.

    作者单位:713300陕西省乾县人民医院脑外科

    (收稿日期:2004-01-10)

    (编辑海 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