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447448
小儿药物热5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12-1145-01

    药物热是使用药物后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本文将我科1992年1月~2004年1月门诊及住院部58例药物热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2年1月~2004年1月门诊及住院期间诊断为药物热(资料完整的)58例,其中男20例,女38例,男女比为1∶1.9,年龄最大14岁,最小2岁。

    1.2 诊断依据 [1] 感染发热者,应用药物后,体温反而升高,但患儿一般状况良好,与发热不成比例;在停用药物后体温很快下降,不需其它治疗,非发热性患儿,用药后出现发热,不能用继发感染来解释。

    2 临床表现

    2.1 发热特点 58例药物热病人,用药后体温反而较前升高34例,未发热者出现发热24例;发热时间:前者为2~10d,后者1~5d;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第1天24例,第2天25例,第3天5例,第4天3例,第5天1例;热型主要为弛张热48例,稽留热8例,低热2例,体温最高≥39.5℃。

    2.2 伴随症状 单纯发热36例,其余伴随皮疹10例,皮疹及寒战34例,伴关节痛、肌肉痛4例,血沉增快2例,白细胞升高2例,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

    3 致热药物

    3.1 抗生素类 青霉素18例,氨苄青霉素10例,氧哌嗪青霉素6例,新克霉素Ⅱ4例,头孢唑林2例,头孢唑肟钠2例。

    3.2 中药类 双黄连注射液6例,清开灵注射液3例,穿琥宁注射液5例。

    3.3 其它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例。

    4 讨论

    药物热是药物的特异性反应,通常在用药第6~10天后出现,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一些资料统计,其占不明原因发热的1.8% [2] ,发热常伴有药疹及全身不适、寒战、头痛、肌肉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少数白细胞增高。皮疹多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有痒感;热型常见弛张热、稽留热及单纯热,多于停药后2~5日内降至正常 [3] 。致热药物中抗生素是引起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72.41%),其余为中药制剂。药物热的诊断尚缺乏特异性标准,目前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停用可疑致热药物及激发试验等综合判断,激发试验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一般不轻易采用,停用可疑致热药物后,多数患儿常在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当一些患儿不伴有皮疹、肌痛等伴随症状,且发热时间长,常常误诊为原发病或院内感染,从而加用或更换高档抗生素,导致病情延误,医疗费用增加,菌群紊乱及患儿家长的不满,因此,临床医师对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或热退后体温再度升高,一般状况尚可,无病情加重情况,要高度警惕药物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澎,吕善根,胡仪吉.现代儿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010-1011.

    2 秦树林,刘晓清,王爱霞,等.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98,37(9):605.

    3 张锡庆,冯星,周云.儿科临床鉴别诊断,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

    (收稿日期:2004-02-14)

    作者单位:030053山西太原西山煤矿总医院

    (编辑青 山),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