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4年第6B期
编号:10447658
温病气分证的辨证施护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6B期
     【摘要】 目的 总结中医温病气分证55例病人的护理过程,探讨出较好的系统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温病气分证的病人,辨证分为热在气分型、痰热壅肺型、热结胃肠型、里热夹湿型。按各型不同的临床证候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55例中,取得显效护理效果的有15例,较好护理效果37例,较差护理效果的3例。结论 按中医温病气分证分型施护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

    关键词 中医 温病 气分证 发热病 辨证施护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6-0944-02

    笔者运用中医理论对温病气分证进行辨证施护,以期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具有典型温病气分证的特征:壮热、不恶寒、口渴、脉数 [1] 、腋探体温超过39℃则收入观察病例。本组55例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3~45岁,平均21岁,发病时间:1天35例,2天14例,3天以上6例。体温39.1℃~39.5℃39例;39.6℃~40℃12例;41℃以上4例。
, 百拇医药
    1.2 分型 热在气分型主证:身热、面赤、恶热、心烦、大汗出、大渴喜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痰热壅肺型主证:身热、咳嗽气喘、痰黄稠粘、或见胸痛、苔黄腻、脉滑数。热结胃肠型主证:高热或午后潮热,恶热,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结,或泻下黄臭稀水,腹胀满,按之作痛,烦躁或时有谵语,手足多汗,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里热夹湿型主证:身热、午后较高、脘闷纳呆、肢体困倦、渴不欲饮、大便结或溏、恶臭、苔腻、脉濡 [2] 。本组55例中按上述分型热在气分型24例,痰热壅肺型12例,热结胃肠型9例,里热夹湿型10例。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12例,急性咽炎8例,急性扁桃腺炎10例,急性肺炎15例,其它10例。

    2 护理方法

    2.1 常规护理,按高热护理常规 [3] 拟定 (1)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一切刺激。(2)注意观察体温、口渴、出汗、脉象及各脏腑的功能变化。(3)高热时可用冰敷,酒精擦浴、或用生石膏水灌肠退热。(4)口渴甚时应多喝凉开水,多吃西瓜。(5)出汗多时应及时擦干或更换衣服。(6)高热不退可在耳背及十宣针刺放血。(7)必要时用退热针剂肌注。(8)保持口腔清洁,因发热病人多有口腔粘膜干燥,加之全身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口腔炎及粘膜溃疡,故应在晨起、睡前、饭后协助病人漱口,口唇干燥者可涂甘油或植物油。(9)注意神志的改变,若见心烦不安则是病情加重,应报告医生。
, 百拇医药
    2.2 分型施护 热在气分型:宜清热生津,用白虎汤+芦根煎水频服,保证足量的水分。痰热壅肺型:宜清肺泄热,化痰平喘,用麻杏甘石汤加连翘、黄芩、鱼腥草等药,日服数次。并持半卧位,定时捶背,以利痰易咯出,必要时进行吸痰。热结胃肠型:宜泻下泄热,用调胃气汤口服,并多吃纤维素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里热挟湿型:宜清热化湿,用朴苓汤加减,忌吃生冷和油腻食物。

    3 结果

    3.1 护理效果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对感冒、风温肺热病的疗效标准 [4] 拟定:显效护理效果: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发热1天消退。较好护理效果:发热3天内消退,主要临床症状减轻。较差护理效果:热度超过3天不退,主要临床症状未改善。按上述标准55例中,取得显效护理效果的有15例,占27%,较好护理效果的37例,占67%,较差护理效果的3例,占5.45%。

    3.2 热退与证型的关系 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热退与证型的关系 例(%)

    3.3 热退与疾病的关系见表2。

    表2 热退与疾病的关系 例(%)

    4 讨论

    温病是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疾病,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对温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阶段进行辨证论治。但临床上,病人就诊时最多的表现为气分证。因卫分证时,病邪表浅症状较轻微,病人尚可耐受,一般多自购药物服用。当病邪进入气分阶段,则出现高热症状,病人不能耐受而就诊。所以本组选择了气分证的病人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由于感受温邪的轻重不同,兼夹邪不同,病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同在气分证的病人又可分为热在气分型、痰热壅肺型、热结胃肠型、里热夹湿型等,因此,临床上的治疗和护理又必须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温邪的整个发病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因此,做好气分证病人的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就能阻止病邪向深阶段的发展,不致于出现营血分证。本组病人55例中有52例在气分证阶段就已治愈,只有3例病人进入营分证阶段,延长了治疗护理周期,但最后均治愈出院。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张发荣.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2.

    3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

    作者单位:511500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急诊科

    (收稿日期:2004-01-13)

    (编辑小 川),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