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7期
编号:10448003
疣持汤治疗疣状胃炎持续型52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7-0633-02

    疣状胃炎(持续型)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之一,具有病程长而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的一种疾病,迄今,尚缺乏理想的防治措施。从1989年1月~2002年12月,笔者对疣状胃炎(持续型)进行了专题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研制了疣持汤进行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符合下列条件者:(1)有病程长短不一的胃病史及相应的临床症状。(2)经本院(个别为外院)胃镜和病理检查符合疣状胃炎(持续型)诊断。(3)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经胃镜或病理复查者。

    1.2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中,男42例,女10例,男:女为4:1,年龄19~70岁,其中19~30岁8例,31~40岁32例,41~50岁9例,61~70岁3例,其中31~40岁约占总病例的61.5%。
, 百拇医药
    52例中,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5例,7个月~1年者8例,1~2年者22例,2~3年者13例,素无明显症状,呕血或便血后,经胃镜检查发现者4例。

    1.3 临床表现 疣状胃炎(持续型)患者绝大多数有胃脘部隐痛或刺痛,每遇空腹时、劳累或遇冷易发作或加重。纳呆,嘈杂,脘腹胀满,吐清水。便血或呕血,大便秘结或稀溏,全身倦怠和消瘦等表现,舌质淡嫩或紫黯,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涩。本组52例中胃脘隐痛者36例(69.2%),嘈杂者22例(42.3%),脘腹胀满者34例(65.4%),吐清水者28例(53.8%),纳呆者41例(78.8%),呕血或便血者35例(67.3%),全身倦怠者44例(84.6%),消瘦者37例(71.2%)。

    1.4 胃镜所见及病理活检情况 疣状胃炎(持续型)在胃镜直视观察的表现为外观如痘疹,好发部位常在胃窦部与胃体下部肥大的粘膜皱襞上,可呈单发或多发的疣状隆起结节,粘膜无明显糜烂,可见胃粘膜苍白或灰白,程度轻者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变薄,可透见粘膜下血管网。除疣状隆起外,还可见粘膜较大的鹅卵石样隆起或呈较广泛的粗糙不平。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呈萎缩性胃炎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 百拇医药
    1.5 诊断标准 (1)长期,反复发作上腹部隐痛,并可有上腹部局限性深压痛或不适。(2)胃镜检查可见到疣状胃炎持续型的病灶。(3)组织学改变:有比较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人参6g,黄芪20g,吴茱萸8g,桂枝6g,当归10g,川芎9g,莪术6g,牡丹皮6g,阿胶10g(冲服),半夏10g,甘草3g,生姜6g。加减:胃脘疼痛明显者,加延胡10g,皂刺6g;纳呆者加神曲12g,炒麦芽15g,鸡内金10g;腹胀嗳气频繁者加厚朴10g,片姜黄9g;反酸烧心嘈杂者加黄连8g,蒲公英15g;伴有阴虚者去吴茱萸、桂枝,加沙参10g,麦冬10g,白芍10g;大便常规检查,发现有潜血者加地榆15g,棕榈炭10g;若呕血或便血量多而急者,暂按呕血或便血辨证治疗。

    2.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胃镜下粘膜像及组织活检基本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下疣状隆起消失,组织活检有所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疣状隆起基本消失,组织活检改善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虽有改善而胃镜下粘膜像及组织活检无变化或反有恶化者。
, http://www.100md.com
    2.3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痊愈37例(治疗1个疗程者28例,2个疗程者9例)占71.2%;显效8例(治疗1个疗程者4例,2个疗程者4例)占15.4%;有效4例(1个疗程者3例,2个疗程者1例)占7.7%;无效3例(治疗1个疗程)占5.8%,总有效率为94.2%。

    胃粘膜不同病理分度的患者,经过1个或2个疗程治疗后多数患者获得改善,少数无变化或进一步恶化。14例不典型增生,治疗后全部消失。28例肠上皮化生者,治疗后17例消失(60.7%),6例减轻(21.4%),5例无明显变化(17.9%)。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34岁,农民。自1997年8月出现上腹部隐痛,纳呆,恶心,呕吐,倦怠无力,时有黑便。在外院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疣状胃炎。给以654-2、硫糖铝、阿莫西林及四磨汤口服液,间断性服药1年6个月,症状时轻时重,常有反复发作,曾呕血2次,常有黑色大便现象。于1999年4月16日来我院就诊,自诉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上腹部隐痛,空腹时加重,嗳气、恶心、反酸,时有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脘腹胀满,纳差,全身倦怠。体检:消瘦,面色萎黄,精神差,舌质淡暗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迟。胃镜检查:胃粘膜呈多发性疣状隆起结节,隆起较高峻,中央凹陷小而深,可见胃粘膜呈灰白色,并可见粘膜下血管网。检查结果为隆起性胃炎,伴有中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诊断:疣状胃炎(疣状胃炎),病理组织活检呈萎缩性胃炎(持续型),辨证分型为虚寒夹瘀证。治法:益气温中,活血化瘀,兼以止血。方药:疣持汤加减。黄芪30g,人参6g,甘草3g,当归12g,川芎10g,莪术6g,阿胶10g(烊化),吴茱萸8g,黄连6g,半夏10g,桂枝6g,神曲12g,鸡内金10g,地榆15g,棕榈炭10g。7剂,每日1剂,加水1000ml,煎至300ml,日分2次服。二诊:1999年4月23日,诸证好转,大便颜色已基本恢复正常,上方去地榆、棕榈炭,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三诊:同年4月29日,诸证明显好转,反酸已止,食欲转佳,疣持汤原方续服2个月。共服药2个半月。停药后诸证消失,胃镜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经随访1年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4 讨论

    疣状胃炎临床分为两型,持续型(又称成熟型)和消失型(又称未成熟型)。消失型病程短,易治愈。持续型病程长,反复发作,虽经治疗而难以治愈。其发病特点是80%为男性,10~70岁均可罹患本病,其中31~40岁者占本组病例的61.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除常见胃病症候外,反复便血或呕血者,明显多于所有胃病的比例67.3%。祖国医学无疣胃炎病名,但根据诸症候的表现应归属于“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其病位在胃,疣状胃炎多由于胃病日久,病久则虚,脾(胃)气虚进一步加重而成为脾阳不足,阳虚生内寒,寒凝气机,则胃痛绵绵,遇寒或饥时痛甚,得温则缓,喜暖喜按。若瘀血阻滞较重者,则脘痛如刺,固定不移,且拒按。宋·杨仁斋在《直指附遗方论·血营气卫论》中明确指出:“盖气为血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是为血凝不通,不通则痛之义。脾气不足,生化乏源,肢体失养,则全身倦怠,逐渐消瘦或面色不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胃气虚,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减弱,故脘腹胀满、纳呆、嘈杂、便溏或秘结。《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既已指明。脾阳不振,寒湿内生,饮邪上泛则吐清水。胃失和降则呕吐或恶心。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脾失统摄和瘀血阻滞,损伤胃络,则血不循脉道而外溢,上逆则呕血,下则便血。常因气虚及阳之轻重不同而变化,便血或吐血时轻时重或导致出血缠绵不愈和反复发作,如此循环不已。由于气虚运血无力,及气虚及阳,阳虚生内寒,寒凝则血滞,血滞 则气郁,气滞血瘀,故胃壁产生疣状隆起之病变,以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此病病机表现以虚、寒、瘀为中心,故治疗重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方中黄芪、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和中,以资生化之源,气足而血有所统摄,故出血亦止。脾健则纳呆、腹胀、嘈杂、大便失常自愈。配当归、阿胶养血活血而补虚损,以消除消瘦、倦怠之证。吴茱萸配桂枝散寒止痛,通利血脉,寒散血通,虚寒之胃痛自止。莪术、川芎、丹皮活血化瘀,以除阻滞之瘀血。其中当归配川芎,皆具温性,为血中之气药,既可助温药吴茱萸、桂枝散寒之功,又可增强活血祛瘀之力。莪术又能行气止痛和消除胀满,阿胶善于养血而止血。半夏、生姜通降胃气以止呕恶,并温胃燥湿以止吐清水,又有助于祛瘀散结。总览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刚柔并济,通补结合,致使虚得补,寒得散,瘀得化,气血调达,脾胃升降有序,故诸症皆消。

    另外,因本病证为脾胃虚寒,应尽量避免过度寒冷的刺激,保暖防寒,少食生冷食品。

    本方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476700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03) (编辑 贝子),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