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证候研究
编号:10456430
证候研究:概念明确是中医证研究的基础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95期
     看了中医药报上最近刊载的证候研究,各位专家各抒己见,慷慨陈词,讨论的热烈于激扬的文字中可见一斑,可是看到最后仍不免有些失望,证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其内涵和外延仍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也看不到一个明确统一的可以现实操作的研究路线,证和证候、证和病机、证和病这些应该严格区分的概念还时不时混杂在一起,这些认识的误区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医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情况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

    关于“证”的意义,从发表的会议文章看,陆广莘教授认为:“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逻辑起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概念,是中医粗守形的视其外应的诊察对象,是中医粗守形的针药治其外的作用对象,是天人之际层次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人的'形者生之舍也'的整体边界屏障,是人的生化之宇健病之变的出入信息,是人的体表内藏相关调节的界面全息效应,是人的升降出入主体性开放的出入信息,是人的'神气应乎中'的主体适应性应激反应,也是人的自组织演化调节功能的目的性行为现象。”就笔者个人而言,虽然能大体明白陆教授所表达的意思,但很不推崇这种行文方式。而且“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概念”,实际上与证的明确概念还是有差距的。还有“生生之道”、“生生之气”的说法,也要进一步明确它的基本含义。
, 百拇医药
    烟建华教授提出的“证……是古人运用朴素的整体系统思维、意象思维方法,基于外现的相关生命现象,在内整合为相应机能系统失调的机制模式”的说法,则很有意义,较之证“是对人体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有异曲同工之妙。证是“系统失调整合模式”的说法,让人耳目一新,这个说法抓住了中医证的几个特别之处:

    1.证的整体性:证是系统失调整体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某一部分,证的整体性具有某些不可还原的特征,因此“单纯运用西医直观、线性的还原分析方法,我们不可能找到某一证特异性的金指标”。过去我们费了好大力气去寻找中医“证”的特异指标,可是结果都无可奈何的陷于失败,就是因为我们对证的整体性认识不足,这个历史教训是应该深入吸取的。

    2.证的内在性:证是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不是“外现的相关生命现象”本身,这样证就和证的外在表现——“证候”区别开了。比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这些症状虽然共同反映着少阳病小柴胡汤证少阳枢机不利的本质,是小柴胡汤证的证候,但现象并不是就等于本质,作为同一本质的表现可以各不相同,现代中医肾虚的研究就发现了肾阳虚证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上存在不同环节(层次)、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实这也是现象,是证在另一层次上的表现,不能把证的表现——“证候”局限于中医四诊所得的狭小范围,这是必须要明确的。

    有专家认为证是对人体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应类型的本质概括,而不是指产生这种变化类型的过程和机制,这样证和病机这两个概念也区别开了。例如《伤寒论》营卫不和证,就是对营卫不和这种病理生理整体反应类型的概括,而导致营卫不和的病机却可能是风寒外感,邪束太阳,卫气奋起而抗邪,卫强营弱,由卫及营发展而来;也可能是由于饥饿劳病,营气内损,不济卫阳,从营至卫发展而来;还有风湿、产后、术后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病理机转发展到营卫不和证,这有丰富的验案可以佐证。因此,病机和证显然不是一个概念,怎么能混淆在一起呢?!

    但烟教授的定义也有一些不甚明了之处,“相应机能系统”具体指的是什么?该如何明确界定?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的话题。, 百拇医药(麻 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