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编号:10456679
糖尿病防治新观念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19日 央视国际
     一、提倡早期使用胰岛素:传统治疗2型糖尿病方法是先饮食、运动治疗,无效后用口服降糖药,再无效用胰岛素,已延续了几十年。

    这种方法主要是应用磺脲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然而忽视了长期刺激带病工作的胰岛细胞,使其得不到充分休息,会导致胰岛功能的过早衰竭,并发症提前出现。那么理想的治疗方案应该是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尽量保护胰岛细胞功能。于是就出现了早期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的方法。它的益处是:可以纠正体内胰岛素的不足,降低高血糖对β细胞的毒性作用,改善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肝糖输出降低清晨高血糖,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已经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休息,残存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如此可以延缓疾病进展。目前主张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联合疗法可以避免胰岛素过量引起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加重,胰岛素用量增加怪圈。早期应用胰岛素最适合于青年发病、有酮症倾向、体格消瘦、空腹血糖高于11.1毫摩尔/升的病人。对老年发病、肥胖或轻型病人,也可以单用口服药物治疗。
, 百拇医药
    二、提倡使用胰岛素增敏药:自1995年提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等的病理基础都基于胰岛素抵抗,并发现2型糖尿病92%以上都有胰岛素抵抗以来,对传统的先用磺脲药、双胍药,疗效欠佳时再联用胰岛素增敏药的治疗理念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从降糖为主转向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全面防治并发症的新策略。

    与此同时胰岛素增敏药也大量上市。胰岛素增敏药罗格列酮(文迪雅),可以增强胰岛素作用,抑制肝糖产生,在降糖同时降低胰岛素水平,增强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起到明显的降糖、降脂、降血压作用,但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因而对无胰岛素分泌功能的1型糖尿病无效,但与胰岛素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最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肝、肾、眼、心、脑并发症和肥胖的病人。对于磺脲药失效,糖耐量减低,注射胰岛素而不敏感的病人也适用。

    目前常用的胰岛素增敏药物有:文迪雅、共丁、拜糖平等。
, 百拇医药
    实际上行之有效的低糖、低脂肪,控制总热量的饮食疗法,持之以恒的体育活动,对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也有重要作用。

    三、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当前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着较普遍的问题是重治疗轻预防。美国对空腹血糖在6.1~6.9,餐后血糖7.8~11.0的糖耐量减低和肥胖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要求每天增加运动量30分钟,使体重下降7%,如此糖尿病发生危险性下降了58%。用二甲双胍0.85g,2次/日,糖尿病发生危险性下降31%。我国李光伟教授提出:用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114用行为干预治疗,>114用二甲双胍治疗,6年后使糖耐量减低人群发展成糖尿病下降了30%~50%。专家提出,即使是对糖耐量正常的人群,凡具有下列情况者也应作为防治对象:

    ①有糖尿病家族史。

    ②分娩巨大婴儿的妇女。

, 百拇医药     ③肥胖。

    ④患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的病人。

    对这些人主要是进行行为干预治疗,如低脂、低热量饮食、不吃甜食、戒烟限酒,加强活动,使体重保持在标准状态。

    四、重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目前大部分医生仍用空腹或餐后血糖进行糖尿病病情监测。但对血糖波动大的1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只测定1~2次瞬间血糖,不能说明较长时间病情变化的全貌。而国外早已将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作为糖尿病疗效判断、调整治疗的金指标。要求每3个月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7.2毫摩尔/升为控制良好,不用吃药仅控制饮食即可。若两次糖化血红蛋白>8%,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则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专家:解放军404医院主任医师 李长玉), http://www.100md.com(吴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