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458877
儿科疾病(2004.08.26)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01期
     茵柴汤为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

    为了观察清热类中药配合捏脊及口服抗生素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陕西省中医医院的胡燕医师自1998年至2002年观察治疗了该病患儿30例,经中医辨证均为外感风热型,伴有食积或内热。经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陕西中医》2004年第24卷第6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并附有典型病例1则。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采用茵柴汤进行治疗。其方由茵陈、柴胡、黄芩、荆芥、竹叶、连翘、钩藤、焦三仙、蝉蜕、厚朴、槟榔、生甘草所组成。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服用。2.捏脊5遍。操作方法为:操作者两手拇、食指相对在背部督脉穴上从大椎至命门进行挤捏,膀胱经穴上从大杼至肾俞以及膀胱经穴两侧各旁开1.5寸处,均用同样方法挤捏,共5遍,至患儿微出汗为止。要求操作者速度快,但用力不可过重。3.口服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经治疗后,30例患儿中,痊愈14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其中10例为治疗后体温渐降,至12小时恢复正常;另有10例在12~24小时之内体温恢复正常。24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者占总数66.7%。
, http://www.100md.com
    在以茵柴汤为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中,胡燕医师有如下体会:1.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外邪极易传里化热,故一旦出现高热,极少还停留在表证,多出现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等三证同时存在的情况,故临证常以解表、和解少阳及清解里热之品同时应用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所用茵柴汤方中,荆芥、连翘解表退热;柴胡配黄芩和解半表半里之热;茵陈配竹叶清里热。另外根据小儿外感易夹风夹食的病理特点,选用蝉蜕、钩藤清热平肝以防肝风内动;选用槟榔、厚朴、焦三仙以行气消食通便。诸药合用发汗解表,和解清热,利小便,通大便同时起效,使邪有去路,邪去热退。此外,该方不仅口感好且只需煎煮10分钟,利于患儿服用及家长煎煮。2.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如高热不退易传他脏,所以燃眉之急是退热。对于发热不退,特别是已经发热几天,选用捏脊背部五道为第一时间的治疗,对缩短退热时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法与西药解热药相比,无毒副作用,易为家长接受。督脉为阳经之海,膀胱又主一身之表,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挤捏此二经的穴位既能清热解表,驱邪外出,又能平衡阴阳,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根据以上的思路及多年的临床经验,胡燕医师认为,其自拟的茵柴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参芪柴胡饮疗效优于西药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前数日到数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病毒感染特征,临床多有发热、咽痛、咳嗽、腹泻等全身不适的症状,并伴有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改变。《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第19卷第7期报道了北京市第二医院高尔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刘承武等医生临床应用参芪柴胡饮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发现应用此方可使患儿临床症状消除或减轻,同时能使多数患儿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恢复正常。他们共收治了86例患儿,其中男性47例,女性39例;年龄为3~12岁,平均8.2岁;病程平均7.5天。首先将其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12岁。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11岁。两组临床情况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依据《实用儿科学》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病毒感染者39例。86例全部具有心电图改变:S-T段下降,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QT间期延长。86例均有肌酸磷酸肌酶及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升高,WBC计数正常或稍低。排除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原发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 http://www.100md.com
    治疗方法: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三磷酸腺苷,每日20~40mg;辅酶Q10,每日10~30mg;维生素C每日3g;16-二磷酸果糖,每日1~3g。部分病人合用病毒唑10mg,肌注,1日1次;先锋V号1~3g,静脉滴注,1日1次。治疗组用参芪柴胡饮加减:人参10~30g,柴胡6~10g,黄芩6~10g,半夏3~6g,丹参15~30g,黄芪15~45g,生姜6g,大枣10g,甘草3~5g。加减:表证未解,加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痰湿内蕴,加陈皮、枳壳、茯苓;气阴两虚,加五味子、沙参、太子参,重者改西洋参;气滞血瘀,加赤芍、川芎、当归、元胡。每日1剂,水煎服,分3~4次口服,4周为1疗程。

    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指导原则的诊疗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无变化。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43例,治愈21例(48.84%),好转19例(44.19%),无效3例(6.98%),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43例,治愈13例(30.23%),好转16例(37.21%),无效14例(32.56%),总有效率为67.4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 http://www.100md.com
    高尔勤、刘承武等医生指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部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此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温病”、“心悸”、“胸痹”等症的范畴。患儿在发病前常有上感或肠道感染史,或因感冒而病情加重。说明是由于卫外不固,邪毒侵袭,内舍于心而发病。由于邪毒自口鼻而入,循经入里,留而不去,耗伤阴血,渐至阳气虚损,正不抗邪,反复感染,伤及心气,心脉瘀阻,气血失调,津气耗伤,心脉失养;或因调养不当,脾胃虚弱,气血无以化生,心之气血两伤,邪毒入营,热伤心肌。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黄芪益气固表,托毒外出;丹参活血通脉养血,与黄芪相配调和营卫,即《内经》“损其心,调其营卫”之义;太子参、黄芪相配益气养阴,扶正固本。药理研究证明:丹参、赤芍可有效改善循环,促进受损心肌的恢复,防止心肌纤维化;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诱发干扰素生成,抑制病毒复制,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排心血量,与人参合用更能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柴胡、黄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疗效证实,参芪柴胡饮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优于西药对照组。

    董氏苏脾饮治疗小儿疳证效佳
, 百拇医药
    疳证是类同于现代医学所指蛋白质-能量营养缺乏(PEM)的疾病群(即营养不良)。该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就当今的生活水准而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物缺乏并不存在,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同样导致PEM发病。《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第19卷第7期报道了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倪菊秀、徐秋琼等医生临床运用名老中医董廷瑶教授经验方“董氏苏脾饮”治疗小儿疳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共收治了120例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1、2、3组各30例。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为疳证疳气型,并结合WHO的《儿童营养状况评估标准》。临床症状:面色少华,毛发疏黄,胃纳不振,挑食偏食,嗜食零食冷饮,时有呕恶及胃脘不适,大便干稀不调,夜寐欠安,虚汗盗汗,精神不振,烦躁易怒,多病易感。舌苔腻,脉细滑。体格检查: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

    治疗方法:(1)分组治疗:中药结合针刺四缝穴组(治疗组):董氏苏脾饮(柴胡6g,鸡内金6g,枳壳6g,炒五谷虫9g),并结合针刺四缝穴。随证加减:飧泄清谷者,加炮姜、诃子;疳热不清者,加黄连、青蒿;阴虚液亏者,加麦冬、石斛。中药组(对照1组):董氏苏脾饮。中成药结合针刺四缝穴组(对照2组):山麦健脾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并结合针刺四缝穴。中成药组(对照3组):山麦健脾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2)针刺四缝穴操作:取患儿两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的掌面,第二、第三指骨横纹中央,用酒精棉球消毒后,以一次性消毒采血针针刺四缝穴,深约1.5~3mm,局部挤压,挤出白色或黄色液滴。每5~7天针刺一次,5岁以下需3~4次,5岁(含)以上需4~8次。患儿针刺前应局部清洁消毒,针刺后用酒精棉球压迫5分钟,并嘱其12小时内不得用手掌掌面接触拿握脏物,以防止创面感染。每周复诊一次,4周为一个疗程,年长患儿适当延长1~4周。
, http://www.100md.com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体重增加,接近正常健康儿童体重,各种症状消失。好转:体重有所增加,精神、食欲及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疗程超过8周者也划为未愈。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患儿,治愈10例(33.33%),好转16例(53.33%),未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1组30例患儿,治愈7例(23.33%),好转16例(53.33%),未愈6例(20.00%),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30例患儿,治愈6例(20.00%),好转18例(60.00%),未愈6例(20.00%),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3组30例患儿,治愈4例(13.33%),好转15例(50.00%),未愈11例(36.67%),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相比较,P>0.05;与对照3组相比较,P<0.05。

    倪菊秀、徐秋琼等医生指出:目前小儿疳证(疳气型)患儿虽可见面色萎黄、纳呆厌食、形体消瘦等脾虚的表象,但其大便干结,精力旺盛、脾气暴躁、舌红苔腻、脉数滑带弦等临床表现为机体的亢奋性反应,是实证的表现,而“虚证”只是表象,据临床统计实证约占83.4%,虚证约占16.6%。因此,现阶段厌食症患儿,以伤于饮食而致受纳运化失职者居多,故治疗时不应大补脾胃,而应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为主,待其饮食增加,脾胃消化功能逐渐恢复之后,再给予健脾养胃之品。董氏苏脾饮为董廷瑶教授结合目前患儿成疳的原因,以消补兼施之法,恢复其脾胃化机。方中药用柴胡、山楂、鸡内金、枳壳、炒五谷虫等,合奏理气疏肝运脾消食之功。待患儿疳化以后,则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患儿有虚寒表现的,合用桂枝汤加减也可取得满意的疗效。针刺四缝穴治疗疳证,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四缝穴为经外奇穴,其部位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之可调整三焦,理脾生精。临床运用证实,针刺四缝穴有极好的近期疗效,往往治疗当日的纳食即有所改善。在治疗小儿疳证用药的同时结合针刺四缝穴,可提高疗效。
, http://www.100md.com
    针刺结合定痫丸加减可减少小儿癫痫发作

    《中医杂志》2004年第5期报道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许杰红、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赖新生等采用针刺结合定痫丸加减治疗小儿癫痫,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共观察了124例患者,全部确诊为癫痫,其中强直-阵挛性发作12例,强直性发作15例,失神发作34例,失张力发作10例,植物神经性发作39例,局限性运动性发作14例。随机分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组(研究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对照组)。研究组64例中,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1岁9例,2~3岁11例,4~7岁23例,8~12岁21例;对照组60例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1岁10例,2~3岁14例,4~7岁19例,8~12岁17例。两组病程均为0.4~9年,平均4.8年。均作脑电图检查。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研究组:(1)针刺穴位:主穴:鸠尾、筋缩、腰奇、间使、丰隆。配穴:强直-阵挛性发作加水沟、百会、足三里;失神发作加手智三针(内关、神门、劳宫);失张力发作加申脉、照海;植物神经性发作加心俞、肝俞、肾俞;局限性运动性发作加合谷、太冲。(2)针刺手法:取30号1~1.5寸不锈钢针灸针,常规消毒后,快速捻转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每次选2~3穴,多采用平补平泻法,中医辨证属邪实有余者用泻法,体虚者施以补法,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5天,连续3个疗程。一般以癫痫间歇期的上午治疗为主。(3)中药处方:以《医学心悟》定痫丸为主方加减,改丸剂为汤剂。基本方:天麻、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陈皮、茯苓、茯神、丹参、菖蒲、远志、麦冬、全蝎、僵蚕、琥珀、朱砂、竹沥、姜汁、甘草。上方水煎服,隔日1剂,在没有进行针刺治疗时服用,10剂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5天,连续3个疗程。加减法:痰火壅盛而烦躁易怒,夜啼易惊者加柴胡、郁金、栝楼;便秘者加大黄;脾胃虚弱而抽搐,昏迷睡,唇色无华,羸弱便溏者去竹沥、川贝母,加党参、炒白术;舌苔黄、脉数等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黄芩以清上焦心肺之火;抽搐不止加地龙、蜈蚣。对照组:药物选择主要依据癫痫发作的类型并考虑药物的毒性,一般以丙戊酸为主,每日20~30mg/kg,分3次口服。同时根据病情及其变化单用或配合其他药物常规应用,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 百拇医药
    疗效标准:痊愈:发病得到控制,3年以上无复发,脑电图恢复正常。显效:发作频率减少76%以上,或与治疗前的发作间隔时间比较,延长1年以上未发作,脑电图明显好转。有效:发作频率减少51%~75%,或发作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1/2以上,脑电图明显好转。无效:发作频率减少25%以下或增多者,发作症状无好转或恶化。

    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痊愈25例,占39.06%;显效31例,占48.44%;无效8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痊愈17例,占28.33%;显效24例,占40.0%;无效19例,占31.67%,总有效率为6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许杰红等医生指出:根据小儿“纯阳之体”的特点,以疏通任督为主要的针灸原则,中药以化痰开窍、熄风定痫为主,针对小儿大脑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阶段,其中枢神经系统不成熟,神经细胞不稳定,神经介质释放不平衡,对刺激和惊厥易感,其局部定位征、扩散程度及病因都有依赖性等特点,因而疗效显著。
, 百拇医药
    泻痢合剂治疗小儿泄泻效果良好

    小儿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为主要表现,好发于夏秋季,尤以3岁以下儿童多发。近年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余德钊医师以自拟泻痢合剂治疗该病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新中医》2004年第36卷第6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

    将80例该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以自拟泻痢合剂进行治疗,其方由白头翁、火炭母、紫苏叶、神曲、救必应、苍术、秦皮、白豆蔻所组成(儿童年岁不同量亦不同)。煎汁取液,顿服,早晚各服1剂,首诊时间在13时以后者,首日服1剂。7天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西药思密达。常规给药:≤1岁,每天1袋;1~2岁,每天1.5袋;>2岁,每天2袋。均分3次,温开水冲服,7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如下: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中,治愈23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40例中,治愈9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5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各项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 百拇医药
    在临床治疗小儿泄泻的过程中,余德钊医师体会到,该病与饮食不洁、饮食失调、饮食生冷、暴饮暴食、饥饱失宜及外感风寒、湿、疫邪等因素关系密切。因这些因素直伤脾胃或损伤脾胃阳气,致脾胃功能紊乱,还易致积滞及脾胃功能失衡等。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在泄泻病中最易体现“易热易寒”、“易实易虚”的病理变化,在轻者每天2~3次,重者每天10多次的腹泻中,气随液脱,热随气消,可见湿热泄泻易转为寒湿泄泻,甚至脾虚泄泻,或兼夹型泄泻。余德钊医师针对小儿泄泻的临床特点,以清热化湿、解毒除秽、消食疏风、健脾止泻为治则,方用自拟泻痢合剂寒温并用,清涩结合。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君;火炭母、秦皮消热、化湿、止痢为臣;紫苏叶疏风行气和中,并能祛外感风寒、秽毒、虾蟹不洁之毒,神曲消食导滞和胃,白豆蔻醒脾健胃、化湿止泻,救必应清热祛湿、止泻止痛,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解毒辟秽、疏风去积、健脾醒胃、止泻止痢之功效,适用于小儿泄泻的复杂病机,并随证加减应用。余德钊医师同时提醒,对于重症泄泻有倾刻间泻下不止、脱水、脱气,可致抽搐、休克等危象者,须视病情,结合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根据以上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可以认为,应用泻痢合剂治疗小儿泄泻效果良好。, http://www.100md.com(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