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儿科
编号:10465422
小儿呼吸道感染抗菌素失效型的中医诊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26日 清阳客栈
     江西中医学院(330006)

    原载于《四川中医》1996年第1期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小儿中具有发病广,病势急的特点。虽然抗菌素的普遍使用已成为控制和治疗该病的有力手段,但仍有相当部分的患儿在及时诊治后并未获得理想疗效。作者在对近40例该类患儿的中医治验中发现,这类病例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几种特定的中西医病证类型,使用特定的中医方药,确能取得满意疗效.兹就其基本规律简介如下:

    1.风寒夹虚型——多为病毒感染。

    临床特点:有因误诊为细菌性感染或过早采取预防治疗而滥用抗菌素的病史;用药后发热无汗症状不减,咳嗽更紧更深,食量明显下降,面色相对灰滞,神情转向消沉等特征。

    医理分析:此病源于病毒感冒,多属风寒束表。抗菌素类多数性味苦寒,故滥用此药不仅不能消除病因,而且会以寒助寒而表闭益甚、苦寒败胃而内气更伤,导致正气无力外达驱邪、表寒反易乘虚内陷,于是病势深入、病程延长。
, 百拇医药
    中医治疗;宜扶正托邪,驱散风寒。轻者以参苏饮、重者以人参败毒散加减进退,多能取效。若体壮而正伤不显者,去人参,即守杏苏散、荆防败毒散之意。

    病案举例:刘某,男,一岁半。93年3月31日诊。其父述,患儿三天前起发烧、咳嗽、鼻塞,西医以抗菌素治疗,发热未退、咳嗽更甚,更见气憋微喘、饮食作呕、大便转稀。现腋温38.5℃、咳声紧闷,痰鸣声重,听诊两肺有散在干、湿性罗音,面色惨淡,神情较钝,指纹稍粗不浮、舌苔白稍滑。中医辨证:此本风寒感冒,因误用抗菌素治疗,苦寒败胃,气虚停痰,寒痰相博,闭阻肺道。以参苏饮进退,二剂。三日后复诊。一剂后当夜汗出热退、烦除寐安;二剂后咳嗽大减,喘憋及痰鸣俱平。现鼻塞近除,尚有清涕,干、湿罗音均隐,面反转淡红,微咳而痰声仍显,饮食未复,大便渣多。表寒已解,里气未和,以枳桔二陈汤加白术、谷芽,二剂,调和肺胃而善后。

    2.风寒闭热型——多为病毒与细菌双重感染。

    临床特点:往往有先期病毒感冒,继发细菌感染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甚致肺炎,病症早期有喷嚏、流涕等轻度上感迹象,隔一二日继发高烧、咽喉红肿而痛、或咳、或喘,病势较急,使用抗菌治疗,发热、咽痛可以速退,但咳,喘难除,甚至间隔数日,发热咽痛复起。病势呈忽起忽落、反复不定之状。
, 百拇医药
    医理分析:此类双重感染,证候多属感寒闭热于肺。用抗菌素苦寒清热、杀菌消炎,虽属有的放矢,但终未能分清病情发展之先后延误感冒治疗。此病热从郁生,表寒之闭不开,则郁热之机便在,若以苦寒直拆,很可能未及清热而先助其郁,以致寒闭热伏,更难透出而成顽固之势。

    中医治疗:宜辛温开闭为要,清凉微苦为佐。表寒一解,郁热可透。轻者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越婢汤、重者以麻杏石甘汤加减进退,表寒里热双解,甚为对路。

    病案举例:孙某,男,4岁。94年1月4日诊。患儿反复发烧、咳嗽一月有余。每发必以抗菌素控制,热虽速退,但咳不能减,稍隔几日,发烧又作。此次复发于三天前,用抗菌治疗,热退而咳反剧,昼夜无止,咳声紧而费力,欲咳得头额见汗方缓解,面色郁红,唇赤舌红,咽喉红肿,指纹不浮。经追问得知早晚之际仍有流涕。中医辨证分析;此属寒风闭火于肺,抗菌素苦寒凝闭,热伏内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射干、牛蒡子、以桑白皮代梓白皮。服三剂,汗渐透,咳大减,夜能安卧。昨日不慎大汗当风,咳又小复,唇舌仍赤,脉较数。此寒闭减而伏热出,风未除。守前方法,麻黄减半量,加黄芩3克,再进三剂。三诊时,咳已稳,再来发烧,声稍嘶,偶见风微咳。此寒散热除,肌表欠固,虚风时袭。以玉屏风散助肺御风善后。
, 百拇医药
    3.风热挟湿型——多为细菌感染。

    临床特点:多是在气候潮湿、或受湿淋雨、或素体痰湿较重的条件下感染发病。发热起伏缠绵,局部多汗而全身汗出不透,抗菌药物逐渐失效,咳痰多,或咳声浊、或排痰不爽,舌苔厚腻,或有气短微喘而湿性罗音不易消散,病势较为缓长。

    医理分析:细菌在呼吸道分泌物储留较多的条件下,不仅易于繁殖,而且易于变异而产生耐药性,使抗菌药物的抗菌效能相对下降,感染转向慢性化。热与痰湿相合,则氤氲难透、粘着留恋;抗菌素苦寒清泄,不能宣湿透热,反会损伤肺气而更致痰湿失运、伏热缠绵。

    中医治疗:贵在宣气化湿、排痰透热。初期可以杏仁汤(《温病条辨》方)宣气化湿为主;后期宜用加减苇茎汤(《温病条辨》方)排痰透热为主。总使热随湿减痰消而渐除。

    病案举例。刘某,女,二岁。91年3月10日初诊。发烧三天,曾往当地医院西医儿科就诊,诊断为小叶型肺炎,以抗菌素足量治疗,疗效不佳。至今仍高烧(腋温39.6℃),呈晨低后升高之势,无明显恶寒,常无汗,但间有身烦热而腰以上汗出,口微渴,面赤,寐不安,气较短促,稍咳而喉中有明显痰鸣音,咽肿稍红,苔白而厚。当时有气候温湿异常过程。中医辨证分析;此属风热合湿,蕴蒸于肺。与杏仁汤加薄荷,疏散风热之中注意宣气化湿,服三剂。3月13日复诊。每剂后,体温平均下降0.5℃,仍以午后热甚,但已汗出至膝,面赤退,咽肿除,喘稍减,寐显安,苔白仍偏厚。为湿化热透、表解里未尽。转加味苇茎汤(即加杏仁、滑石)加僵蚕、浙贝,于清理余湿残热之中,加重化痰排痰。三剂后,诸症渐平而愈。
, 百拇医药
    4.风热夹滞型——主要是细菌感染并肠胃机能紊乱。

    临床特点:平素肠胃功能不调、或有病前贪食高粱厚味、伤食等基础。病症多呈骤然高烧,咽喉红肿而痛,甚者扁桃体化脓,或有咳、喘急作,伴有脘腹不适而烦闹,便秘隔日未解、或解之而大便酸臭,舌赤苔粗而根紧,脉动数不静、抗菌素治疗,热退不彻、或退而隔日又作,有汗出,饮食不当更易诱发。

    医理分析:此类感染的进退状况,往往受到胃肠机能紊乱条件的潜在影响。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腑中食滞之积热与肺外感之风热,容易相互引动而加剧热势发展。抗菌素虽能杀菌与清热,但肠胃积滞不除,则釜底之薪不绝。外邪得其招引,热势也易去而复兴。

    中医治疗;外疏必佐以导内,宣上须与泄下并举。轻者可以¢纳ⅲㄑ榉剑罕『伞㈣卓恰⑸介㈤睦疲⒅卦蛴昧闺跎⒔耍菩Ъ选?br />

    病案举例:万某,男,3岁。93年6月16日诊。患儿骤起高烧二天有余,腋温39.1℃,西医诊为急性咽喉炎(化脓性),抗菌素加倍使用,未能见效。身热日晡后益甚,微咳,咽及扁桃体红肿而痛,有散在脓点,吞咽不得,时有汗出而热稍减,时觉腹部不舒而烦,大便四日未解,肚稍膨满,少腹可触及明显粪块,舌赤尖甚、苔紧而粗,指纹粗而显露、推之欠流利。追溯平时大便费劲难解、甚至哭闹。中医辨证分析:素有积滞肠胃,复感风湿犯肺,内外相引,表里同病。以薄槟散为主,参考凉膈散之意,加连翘、牛蒡子、黄芩、甘草。服三剂。后经追踪获悉:服一剂后,解酸臭便一次,继全身汗出而热退;三剂尽,咽肿痛除,病愈而未再复发。
, 百拇医药
    上述诊疗经验说明,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证治方法,不仅对病毒性感染的治疗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细菌性感染而类型混杂者,可以充分发挥其透热、导热等灵活的疗效机制、弥补抗菌素一味杀菌、清热的单调作用,同时又可避免过用苦寒直折,降低免疫机能的潜在流弊,值得在临床上充分发挥和推广。

    参苏饮:人参 苏叶 陈皮 半夏 茯苓 葛根 前胡 广木香 枳壳 桔梗 炙甘草 葱白 生姜 大枣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 连翘 赤小豆 杏仁 炙甘草 生姜 梓白皮

    越婢汤:麻黄 生石膏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杏仁汤:杏仁 滑石 茯苓 黄芩 桑叶 白蔻仁 连翘 梨皮

    苇茎汤:苇茎 苡仁 冬瓜仁 桃仁

    凉膈散:栀子 连翘 薄荷 大黄 芒硝 黄芩 甘草 竹叶 蜜, 百拇医药(刘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