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458945
灾难后如何对受害儿童进行心理干预 ——访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郑毅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26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33期
     本报记者 田晓青 记者:8月4日北大医院幼儿园发生儿童及老师被人用菜刀砍伤事件时,我正在该医院急诊科采访,目睹了救治伤者的过程。按照人们通常想像,当时在急诊科肯定是孩子们哭成一团。但实际上除了一个6岁的女孩子在低声哭着找妈妈外,更多的孩子是睁大双眼,惊恐地看着周围忙碌的医生。在这样的突发恶性事件发生后,孩子们通常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郑毅:急性创伤应激如天灾人祸、突发恶性事件与普通创伤不同,这种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造成的创伤,会使人产生较强烈的应激。应激出现后有不同的反应形式,对儿童来说,最多见的,首先是麻木、呆傻状态,不知躲闪或逃避,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可能恢复到警觉状态,出现惊恐、喊叫、恶梦、情景反复在脑中闪现,这些状态多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天或一天内出现。

    应激一般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急性应激状态,最常见,一般在事件发生后数小时到一天内出现,一天后可缓解,通常不超过1个月。若1个月仍不缓解,且经常出现对恐怖事件的回忆或高度警觉,有意回避有关的言谈、场景,就成为创伤后应激状态(第二类)。该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国外的文献报道在创伤半年内可缓解,国内通常认为需要1年时间才可缓解。有的可持续数年,称为应激后适应障碍(属于第三类)。
, http://www.100md.com
    如不及时干预,应激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如曾经有一部电影《爱德华大夫》,是讲男主角在儿童时期玩耍时,其兄弟被铁栅栏扎死,从此,他对所有条形东西都恐惧,如吃饭时不敢用钗子,害怕带条型图案的衣服等,影响了其成人后的日常生活。这就说明童年时的意外伤害、恶性事件刺激可影响孩子的一生,尤其在创伤初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调整、支持和疏导者。因此要强调在创伤事件后及时对儿童进行心理应激防护和康复,并且要长期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状态,对象不仅是受伤的孩子,还有当时没有受伤但却目击了这一事件的孩子。

    记者:在此次事件受伤的孩子中,绝大部分是该医院职工的孩子。一些家长在得知消息后,很快来到急诊科,有的抱着孩子不住地哭泣;有的瘫软在地上;有的怒气冲冲,不停地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些行为表现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郑毅:孩子在3岁前,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弱,对创伤的记忆力也较弱。但3-6岁的孩子则对社会已有初步认识,对社会变化比较敏感。突然的社会环境变化,以及父母情绪的变化对孩子的影响较大。有些孩子看到一些突发事件可能只是觉得发生了某件事,并无法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及其后果,而父母对事件强烈的反应(如拍案、痛哭、激烈的言语)对孩子反而是一种惊吓,有时可对孩子造成更强烈的刺激,对一些敏感的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
, 百拇医药
    因此,父母对事件的反应在孩子面前要有所控制,要尽量坦然面对,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要让孩子感到这件事不是无助的,而是可以防范的,而不是简单的发泄。当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成人也需要心理支持和疏导。

    记者:人们常认为,儿童年龄小,对突发事件很快会忘记,是这样吗?对突发事件的受害儿童及事件的目击儿童,需要进行心理状况的防护吗?

    郑毅:在传统观念上,我国在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有许多误区,对儿童精神病及心理疾病认识存在的误区更多。如前所述,儿童时期的急性创伤应激如果不能治疗,心理创伤的后果,对其人格发展、行为方式会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对相关孩子进行及时干预。可由专业人员进行治疗,如进行认知重建、进行系统脱敏、对一些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通过家庭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形式,让孩子能重新建立自我调节功能。若孩子在事后1个月,仍然状态不好,家长应向专业儿童精神医学专家求助,避免其出现慢性、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还应注意:
, http://www.100md.com
    1.心理干预应由儿童精神科专业人员参与,不能将心理防护片面地认为是心理疏导、劝慰,而是要认识到其中许多科学内容方法。掌握不好,可能会造成另一种伤害,如过度的劝说——“替你报仇”,或过分渲染当时的恐怖等,都可强化不良事件对孩子的刺激,使其长期无法摆脱刺激造成的阴影,看似是帮助孩子宣泄,但实际上是在负强化。

    2.父母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孩子。父母的心态调整不好,孩子会受到很大影响。受害者的父母也需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行心理干预和康复。如果父母的心态一时难以恢复正常,孩子应该由其他亲属帮助养护。

    3.虽没有直接受到伤害,但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的孩子同样会产生应激反应。此时孩子的父母应该想到孩子也受到同样的伤害,也需要关注和寻求对孩子的心理帮助。

    4.在适当的时候,借助动画片或玩具,对孩子进行防御和应对危险事件能力的培训。

, 百拇医药     记者:此事件发生后,我有机会接触在外科诊室的检查床上躺着2位伤势较轻的孩子。其中一位3岁男孩,右手里还拿着拼插积木。我抚摸着他的左手,对他说:“你真勇敢,真乖!你爸爸妈妈在北大医院工作吗?阿姨打手机叫他们来看你好吗?”孩子告诉的是他爸爸的电话号码,是四位(1701),我没打通。“我帮你拆开积木好吗?”孩子点头。我开始和他摆弄积木。此时,一位医生进来抱他,要将他转送到北大医院妇儿医院救治,孩子下意识地拉住我的手,我说:“叔叔抱你去找爸爸。”通过这件事我在想,当受伤的孩子送到医院后,医师除了救治孩子的伤病外,是否还应该对孩子有更多的心理方面的关怀?

    郑毅:在国外,当突发事件出现后,就会有大量的懂得心理支持的人员、社会志愿者、受过培训的人员到达救护现场,在医生救助伤病员的同时,对伤者进行心理支持或引导。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样的人员,要求急诊科医师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安慰孩子、哄孩子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应该想到救助于心理医师。孩子在突发事件后大都会产生恐惧,需要关爱,此时,即使是陌生人,通过言语、行为安抚他,关心他,都会使他产生安全感,并尽快摆脱恐惧。在此时,心理医师的介入,从某种程度上,可能好于孩子不冷静的父母。
, http://www.100md.com
    去年,安定医院成立了应激干预的队伍,一旦有突发事件,这支队伍可立即投入工作,及时给伤者及其家属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在北京“密云事件”中,我们就迅速对有关人员给予心理救助。

    记者:您前面说到,孩子创伤后的心理应激少则持续数周,多则半年1年。在这个过程中除寻求心理医师帮助外,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

    郑毅:首先,如果家长同样遇到应激,应该通过心理医师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应该对创伤应激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既不能过度紧张,也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状态。其次,父母要在环境调整和心理支持方面多加注意,尽快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第三,要与心理医师建立联系,随时咨询有关问题,或寻求帮助。

    突发事件后,心理应激干预时间和方法的不同,使创伤应激的恢复可有四种结局:

    1.功能改善,即创伤影响消失,功能正常,并能提高某种防范能力,如今后再遇到相似事件知道如何躲避。

    2.状态恢复,即虽然能力没有提高,但至少能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状态,情绪、生活恢复正常,但有些孩子可能将压力隐藏在潜意识下,所以需要长期在观察。

    3.功能水平下降,可能产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或事、或物、或现象的恐惧,可能残留某些症状,对其生活产生部分障碍。

    4.长期创伤应激,出现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儿童可能不能独立做事,成人可能出现学习、工作、生活能力下降。,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