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中医学与辩证法
编号:10464662
浅谈传统中医保健学 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2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骨伤98级

    付余强

    提 要 祖国传统医学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 贵的经验。其中的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 活、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习并推广这 些经验,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长寿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关键词 保健学 养生学 运动保健

    

    1 传统保健学体系 

    保健学,是促进健康,增长寿命的一门科学。古人称为养生,或称摄生、道生、颐生、 卫生、保生等。古人探究修身养性,今人追求健康长寿,这都是传统中医保健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 百拇医药
    1.1

    中医保健学是集百家之说发展起来的

    

    养生之道,在我国源远而流长,考诸典籍,盖始于殷周之际。《周易·艮卦》是我国古 代的保健学,记载了古老的保健知识。《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 见其人。无咎。”卦辞主要是指养生的重点部位。它认为保健的重点在身,身的重点在胸 背,因为胸背是心君所在部位,应重点保护,所以后世道家的养生重点在于养心。在《周易 ·艮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的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古代的儒家、道 家、佛家各有所发挥,建立起各自富有特色的养生学说,中医正是撷其精华,集其大成发展 起来的。

    1.1.1 儒家养生说

    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又称文人官僚养生派,其本身是致力于社会与政治的改造。而 养生、修身仅是他们求教政治,积极用世,化育天下的基本条件。如《大学》曰:“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他们主张大养生观,以社会现实为养生前提, 不遁世,不脱俗,十分注重道德与行为的修养,日常生活的合理调摄,心理与精神上的和调 等。他们还着重中和有节,自我完善。可见《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食饮所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上古之人有关饮食、起居、劳逸三方面养生的内容,正是孔子的“寝处 不时,饮食无节,劳逸过度,疾共杀之”的内容,只不过是反其义而用之而已。 1.1.2 道家养生说 
, 百拇医药
    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的“黄老”或“老庄”学派,至汉始称道家。道家学说虽以 老聃、庄周为基,但其形成却在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致力于自 然哲学的研究,他们多以自然哲学角度探讨养生,揭示人生的规律。一是天年问题,他们 认为各种物体的存在,都有一定的自然极限。如“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三百岁为春,五百岁 为秋;上古有大椿者,及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认为,这就是天年。天年有大小 之分,人亦如此,具有一定的天年系数,而养生不外是尽终其天年而已。二是顺应自然。他 们认为顺应各种生物的自然规律,则免中道夭折。养生也要顺应自然,顺应人的生理规律, 少用不伤,全形全神,以寿终天年。因此他们崇尚回归自然,爱精养神,少私寡欲,清静平 淡,过着隐逸的生活 1.2 保健学的发展概况 

    1.2.1〓起源 

    保健学起源主要指上古到西周时期。以现存的史料,考古文物以及神仙传说 中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伏羲氏做衣服、营造宫室, 神农氏尝百草而知药性等等均与养生保健有关。我国最古老的百科全书《山海经 》书中不但 记载了有多种疾病名称,同时还记载了60余种养生保健术。如“有草焉,其犹如韭而青华, 其名曰貌余,食之不饥……”。这些都证明了我们祖先早在纪元时期,就已积累了相当丰富 的养生及饮食调摄知识。
, 百拇医药
    1.2.2 保健学的形成与发展 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中医养生学在此期间初步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为标 志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撷取了儒、道、杂各家养生学说之精华,结合中医自身的特点 ,抛弃了神仙方士的怪诞,从而初步建立了科学实用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也为中医养生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后人喻为“养生之正宗”。医圣张仲景也非常重视养生,他将导引吐纳正式 列为治病之法。如《金匮要略》中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经”所载上 品药物120种,其中还注明久服可以达到“耐老”、“增年”、“不老”等效果的如人参、 枸杞 、女贞子、杜仲等。在晋、南北朝、隋、唐这段历史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如葛 洪、陶弘景、孙思邈等著名医家继承了儒、佛、道三家三家著作中所涉及的养生内容,从 而才使得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取得较大的发展。

    1.2.3 充实与完善 
, http://www.100md.com
    宋元明清这段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大向前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学术上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景象,活跃的学术空气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并不断得以充实,日趋完善,至此 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如产生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的泻火派,张从正 的攻邪派,李杲的补土派,朱震亨的滋阴派。他们的学术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 展,并为老年病的防治开创了新的领域。与此同时也先后产生了陈直、郭铉、邱处机、王盌 等著名的养生学家,并有一大批养生专著问世。

    2 运动保健与中医学 

    传统保健学的内容甚为广泛,有精神、饮食、起居、劳逸、运动、针灸、推拿、气功、 药物保健等。它们源自不同的角度而有着异曲同功之妙:促进健康、增长寿命。而运动保 健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全 民健身运动的今天,进一步学习和讨论传统运动保健学颇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继续 论述运动保健。
, 百拇医药
    21〓运动保健的源流、产生与发展 

    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初步可知,运动保健在先秦时期已初具雏形。《庄子·刻意》说 :“吹盓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行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 所 好也。”说明人们很早就用导引等运动养生方法来养生,通过发声呼吸,配合模仿动物(熊 鸟)的肢体运动,可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吕氏春秋·尽数篇》更指出:“流水不腐, 户枢不蝼(同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通过对自然现象 的对比分析,提出既要一般的养生,又要经常运动,这和现代养生学认为营养卫生、生活环 境和身体活动是养生的三大要素的理论基本吻合。

    后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通过模仿自然界五种禽兽的动作而引编了一套“五禽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用其动作做体操, 能治疗疾病,并对活动全身的肌肉、筋骨、关节都有益。其学生吴普坚持演练,“年且百岁 犹有壮容”。其具体内容为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虎戏勇猛刚健,威武有力,常 练可使 肌体强壮,增强气力;鹿戏动作舒展,动静相兼,常练可使腰腿灵活,体形健美;熊戏步履 沉稳,常练可增加耐力,猿戏跳跃自如,攀援灵活,常练可使人头脑灵敏;鸟戏上下翻飞, 动作舒展,常练可使人形体协调,身心健康。五禽戏的出现,使运动保健学发展到一个新的 阶段,为以后其他保健运动的出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 百拇医药
    运动保健学在各个时期都有所发展,但贡献最大皆莫过于“八段锦”,“易筋经”,“ 太极拳”等。八段锦渊源悠久,在宋及明代的著作中就有类似八段锦的古典体操或自我 按摩术,可称为现今八段锦的始祖。易筋经实为一种肌肉锻炼方法,据《易筋经·总编》说 :“ 以挽回斡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弱,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 筋痱者易之以壮,即绵涯这之射可以立成铁石。”而太极拳原为技击之术,现有多种流派, 主 要讲究松静自然,用意不用力,以柔克刚,对体质较弱或老尧者非常适合,也是最受大众喜 爱的传统运动保健之一。

    22〓运动保健的意义

    运动是健康之本,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运动可 增强五脏的功能,主要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血氧供给,促进肺脏的新陈代谢,促进脾胃的 运化受纳,肝脏对人体及四肢屈伸的正常活动,肾脏对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强 筋健骨,预防畸形。第二,在气血方面,“气为血之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则说明血液的循环需要气的推动。术语称“心气推动,血行于脉”。运动能自身随间调摄 气血循行,达到“气遍全身无阻滞”的状态,能保持精力充沛,浑身舒展,体魄强健。第三 ,在形体方面,主要围绕对肩、腰、髋、膝、踝等关节来进行,促进肌肉和脏腑发育强壮, 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素质。第四,在精神方面,运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 神,也有助于青年人保持青春活力,保持快乐的性格。
, 百拇医药
    3〓传统保健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STBZ〗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医养生学是其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众多的养生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是动静结合、神形合养、性 命兼修,从养生流派来看,除前面所述的道家和儒家外,还有医家养生派,可见,传统保健 的 手段和方法是多样多样的,医学家们从生命科学这一领域提供了众多的理论知识,而大量坚 持 养生而健康长寿的例证为养生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两者相辅相成,使保健学知识不断普及 ,也使养生内容不断丰富,最终殊途同归,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丰富了我国的 传统民族文化宝库。 〖HS2〗〖HTH〗〖JZ2〗参考文献〖HT5”SS〗

    1韦大文,等中医养生学概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2朱德湘湖南中医杂志湖南:中医杂志社,1993,(3)59

    3张奇文实用中医保健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JY〗〖HT5H〗(编辑/张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