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治疗 > 学术研讨
编号:10464702
四时针法初探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2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96级 周祖刚

    提 要 通过对《内经》中四时针法的文献进行分析,揭示出四 时针法实际 包括四时深浅刺法和四时五输穴刺法。并对四时五输穴刺法中“冬刺井(荥)”、“秋刺俞( 合)” 、“五变主五输”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以期针灸医务工作者和针灸爱好者对古代四时针法有 明确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运用。

    关键词 《内经》 四时针法 探讨

    四时针法最早出现于《内经》,指人体在自然环境中,四时气候变 化对人体施以不同 影响产生疾病,运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根据因时制宜的原则选取适当的部分、经脉、腧 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学中最早的时间医学,属于现代时间针灸医学的范畴 ,现就早期四时针法内容进行一定的探讨。

    1.“天人相应”的人体四时之气
, http://www.100md.com
    特别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即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而最重要的要 数“四时阴阳五脏”系统结构。四时,指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与五气风、暑、湿、 燥、寒相应,分别具有温、热、湿、燥、寒的季节性气候变化,并促使生物生、长、化、收 、藏的生化过程。五气又各有阴阳:风、热(暑)属阳,寒、燥、湿属阴,五气更迭主时所形 成的气候变化,也就是自然界阴阳二气之升降消长运动,而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 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相互通应和密切联系的。“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络脉, 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者,天气始生,地气始泻,冻解冰释,水 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 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 。”[1]可见,天时对生命活动具有节律性的影响,生命活动对天时变化又具有适 应能力,二者 协调统一,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机制,体现了天道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相类、相通和统一, 于此,四时针法应运而生。

    2.《内经》中的四时针法
, 百拇医药
    中与四时针法相关的内容共有八个篇章,具体涉及到刺法的有七篇,列表 如下:

    季节 春 夏 长夏 秋 冬 针刺部位 篇名

    《素问·诊要经终论》 散俞及分理 络俞 皮肤循理上下 俞窍于分理

    《素问·水热穴论》 络脉分肉 盛经分腠 经俞合 井荥

    《灵枢·本输》 络脉诸荥大经分肉 俞、孙络、皮肤之上肌肉 肌肉 诸合 诸井诸腧

    《灵枢·寒热病》 络脉 分腠 气口 经输

    《灵枢·终始》 毛 皮肤 分肉 筋骨
, http://www.100md.com
    《灵枢·四时气》 经、血脉、分肉之间 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经俞、 合 井荥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荥 输 经 合 井

    由上表可以看出《内经》中四时针法的针刺部位很不统一,甚至很凌乱,大体可归纳为 三类 :①按部分针刺:春刺毛,夏刺皮肤,秋刺分肉,冬制筋骨;②按经脉针刺:春刺散俞,夏 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③按五输穴针刺:荥、俞、经、合、井。多数篇章在论及四 时刺法时,并非按单一部位刺,而将经脉、部分、五输穴掺和在一起,较为复杂。综观经文 ,笔者认为①②类主要反映四时与五脏的联系,实质是一种四时深浅刺法;③反映的是四时 五脏阴阳五行之间的联系,实质是反映五输穴的特异性,是现代时间针灸学的内容。

    3 四时深浅刺法实质
, 百拇医药
    在《素问·诊要经终论》有“春刺散俞及与分理……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循理上 下同法……冬刺俞窍于分理……”这里的散俞、络俞、俞窍皆指经脉上的腧穴,而分理却分 别指连于皮下之腠理、顺着肌肉之腠理、近于筋骨之腠理。很明显这是一种四时深浅刺法。 《灵枢·终始》有“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肌肉,冬气在骨筋,刺此病者,各以时 为齐。”病邪之气中人,随时气而有深浅,刺法也应顺四时。后来的《难经》中有“春夏浅 取,秋冬深取”之说,这根春夏季人体阳气升发,只须浅刺即可导引阳气,而秋冬阳气下降 沉伏于里,须一定深浅方能导引阳气。无疑,这些论述是四时深浅刺法的雏形。后世又提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并逐渐把它发展成为一种针刺补泻手法。

    4 四时五输穴刺法实质

    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 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结合四时、五脏、 五行、阴阳的理论而形成四时五输穴针法。
, 百拇医药
    4.1 秋刺部位 《内经》中记载秋刺部位如下:

    篇名 秋刺穴位 理论依据

    《素·水热穴论》(一) 俞、合穴 秋金 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阴气未盛、未能深入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泻阳邪。

    《灵·本输》 诸合 阴经合穴属水、秋取合,有泻 子平母之意阴经合穴属土、秋取合,培土生金之妙

    《灵·顺气一日分四时》 合穴或下合穴 味主秋,秋季因饮食五味所伤 引起的腹泻多见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秋季可刺俞、合穴,而解释各异,但都是一 种[ZZ(]间接[ZZ)]调节肺金之气,而习惯 上认为秋刺经穴就是扰动肺金之气。而秋季病证通过针刺经穴,采用适当的补泻手法,[ZZ( ]直接[ZZ)]调 节秋季人体特殊的生理病理状态,又何尝不可?且笔者认为篇一中刺俞、合,只是因为初秋 阳气始衰 而未衰,阴气渐盛而未盛,故采取泻阴邪,虚阳邪之方法;篇二刺合,是因为深秋阴气正盛 而阳气衰减,故采取泻子平母,培土生金之法调和肺金之气。因此,笔者认为初秋可刺俞、 合穴;深秋可刺经或合穴。
, 百拇医药
    4.2 冬刺部位 《内经》中冬刺部位也很不统一,有井、荥穴,还有背俞穴,见下表:

    篇名 冬刺穴位 理论依据

    《素·水热穴论》 井、荥穴 冬令人气当闭藏于内,伏沉于下,欲上逆,是为反常。刺阳经井以降阴逆,刺阴经荥以实阳 气顾护阳气强身固表

    《灵枢·本输》 诸井、诸腧(指背俞穴)之分 藏主冬,冬令人气沉伏,当刺脊 椎旁之背俞穴方可导引阳气、驱除邪气,且要深以久留

    《灵·顺气一日分四时》 井穴 所出为井,脉气升发,是以脏腑为根本。 预刺、刺微,从防患于未然立论、子行母气立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冬刺井穴较统一。井穴位于四肢末端,故穴位 处皮肉浅薄,针刺时疼痛 反应强烈,刺激性强,临床多用于急救;在调理脏腑病证有好的疗效当数背俞穴,故笔者认 为在冬令刺背俞穴可更好调理人体脏腑全身之气。
, 百拇医药
    4.3 五变主五输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有“五变刺五输”的记载,五变是指五脏 中每一脏分别表现在脏、色、时、音、味五方面的异常。这里的脏、色、时、音、味分 别指脏腑、肌肤颜色变化、声音变化、饮食五味所伤、病变时轻时重特征等。古人将五脏阴 阳与四时特 征、五输穴结合在一起,把五输穴的主治归类,即“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 于合。”我们先不谈及这五变刺五输是否合理,就每一脏所表现出的病症来讲也远不止脏、 色、音、味、时五种症候,如果出现了其它的症状表现,又该怎样取穴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个别经验同五行理论相结 合牵强臆断而成的,因此,把五输穴简单地通过取类比象归类并不利于临床应用。

    四时五输穴刺法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的选穴方法,临床中常与配合辩证选穴法和经验选穴法。随着医学实践发展,古人也意识到人体经气在一日中也有强弱盛衰不同,把一日分为四时 ,朝则 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但《内经》没有提出具体的针刺方法。这就为后来 子午流注针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时针法就发展成为按日择时开穴法,成为现代时间针灸 医学的主体。古人在运用中针刺、灸法并重,虽然文献中未提及灸法,但笔者认为四时针法 所选穴位同样可以用灸法。
, 百拇医药
    结语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针法充分运用“天人相应”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 一,对 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并发展成为按日按时开穴,这种治疗疾病依据时间、节令,月相、地理 之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有广阔前景,特别是对疑难病症的处理更具有思维上的灵活性, 治疗上的独特性等特色,应当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四时针法产 生于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取类比象的意象思维方法不得不使古人过分强调事物之间的同一 性,而忽视其差异性,从而造成认识上的笼统。[2]自然界与人体存在明显的差异 性,因此在进行取类比象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和误差,相对于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人体 生理病理变化更为复杂,引起疾病的原因往往与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我们在继承四时针法时,不能生搬硬套,结合现代时间医学的成果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6

    2.陈晓.试论“取类比象”及其局限性.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