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465031
李寿山治胃病心得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3日 李氏中医研究所
     李寿山(1922至今)主任医师,山东省平度县人。幼承家学,弱冠悬壶于大连,曾任大连市中医院院长,大连市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辽宁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大连市科协常务理事等职。精于内科,著述颇多,著有《农村简易针灸手册》、《伤寒论句解新义》等,并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

    肝气犯胃主症为胃脘胀痛。气冲胸胁,噫气矢气则舒,舌苔白薄,脉弦。临床上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神经症,胆囊炎,胰腺炎等疾患。治以舒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甘草。本方系《伤寒论》中的四逆散加香附、郁金所组成。香附乃疏肝理气常用药,为气中之血药,气行血活其痛自止;郁金为利胆解郁之常用药,乃血中之气药,活血畅气止痛效佳。诸药合用疏肝解郁,利胆解郁,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治肝气犯胃有良效。

    若气郁化火,灼热嘈杂,上冲胸咽,口苦苔黄,加炒栀子、丹皮等;若火郁伤阴,灼痛似饥,口干不欲饮,舌红少津,脉细,减柴胡、香附,加沙参、麦冬等,若气郁兼停饮,胸脘痞满不舒,泛恶欲吐,苔腻脉滑者,去白芍、香附,加姜半夏、茯苓等,若气滞湿阻,郁久化热,痛势急迫,上冲胁背,得食尤甚,尿赤便结,甚至发冷热,加大黄、茵陈;若寒热互结,脘腹剧痛,牵及胁背,大便不畅者,加大黄、炮附子、芒硝等;若久痛入络,气滞血瘀,胃脘刺痛不移,舌质暗赤或有瘀点,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者加五灵脂、蒲黄、降香等,有黑便者加三七、乌贼骨等。
, 百拇医药
    脾胃虚寒主症为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得食稍减,多食又痛,背部脘部觉凉,大便不调或溏或燥,脉沉舌淡苔滑,临床上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神经症等疾患。治以温中健胃,祛寒降逆。方用:

    党参 白术 公丁香 降香 陈皮 甘草

    本方系《伤寒论》中的理中汤方去干姜加公丁香、降香、陈皮,所组成。去辛热之干姜以防燥伤胃阴,加公丁香,温中降逆,性柔而不燥,且能芳香开胃,其功优于干姜;加降香祛瘀止痛,且有止血之效,盖久痛入络多瘀,用之合宜;加陈皮理气化痰和胃,中焦虚寒易生痰湿故用之,此亦补虚理气五味异功散之变法,诸药合凑温中祛寒,理气化痰,祛瘀止痛,芳化健胃之良法。兼停饮者,胃脘痞满,泛恶欲吐,胃有振水音,加姜半夏、茯苓、生姜;兼气滞不畅者,脘腹胀甚,噫气矢气加佛手、广木香,夹血瘀者,胃脘刺痛不移加五灵脂,蒲黄等;兼血虚者,心悸少寐,面色不华,加当归、丹参;若气虚不能摄血者,大便色黑如漆去白术、公丁香,倍党参、加三七、乌贼骨等。
, 百拇医药
    蛔虫扰痛主症为突然剧烈的上脘部痛疼,如钻如顶,时痛时缓,剧者四肢厥冷而成蛔厥。脉或弦或紧,时大时小,舌诊多无变化,观其下唇内可有白色小结节或面有虫斑,平日可有便蛔虫史。治以安蛔止痛,通腑杀虫。方用:

    乌梅 川椒 黄连 肉桂 大黄 槟榔

    本方系《伤寒论》中的乌梅汤化裁,其中乌梅、川椒、黄连、肉桂、酸、苦、辛合用,能调和脏腑之寒热,安蛔止痛。盖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加大黄、槟榔二药以通腹气,且有杀虫驱蛔之效,较乌梅汤原方有新意,临床用之多效。

    若偏寒者,脉微细,四肢逆冷加炮附子、干姜,痛剧加元胡,广木香,呕吐剧者,加姜半夏,兼湿发黄者加茵陈,痛止而蛔虫未下者另加服炒使君子仁。,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