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29229
医院改革没有“第三条道路”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7日 《现代护理报》 2004.09.17
     一则“危重病人被抛野外活活冻死,谁把天使变魔鬼”的长篇报道震撼了许多人的心。事件“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个男人因遭遇车祸被送进某医院抢救,伤者无法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地址,而且一直没家属前来看望,前后治疗费用1万多元只能记在医院的账上,在院长授意下,“他被扔到荒郊野外……”

    在救死扶伤与维持经营之间,几乎所有的医院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和困惑:今后应该走怎样的道路?

    笔者以为,可供医院选择的道路只能有两个:一是企业化、商业化,一是政府化、公益化。

    假如选择前者,奉行“强调一切向钱看,赔钱的买卖绝对不干”的办医院宗旨并无大错。在充分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假如医院不向患者高度负责、不竭尽全力提供最好的服务、不千方百计降低医疗服务价格,哪来那么多的患者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

    假如选择后者,则必须从根本上铲除“强调一切向钱看,赔钱的买卖绝对不干”的办院思想。建立一种让他们既没必要,又无任何机会“一切向钱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际上,如今的绝大多数医院都在走着“第三条道路”。不是他们要走,而是如今弊端重重的医疗体制逼着他们走。一方面,是商业化医院承载着过多的公益责任。例如,当人们在激烈地谴责那家民营医院“老板”的见利忘义、为富不仁时,实际上是顺着传统的思路,在强加给他们一种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益义务。不仅与这类医院经营的内在规律不相协调,而且很可能会因其不堪重负而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公益性医院商业化。如今一些公立医院在“为富不仁”方面比商业化医院走得更远,这方面的事例实在是不胜枚举。眼下医院的角色定位模糊问题,就像如今舆论常常批评的政企不分现象那样,是滋生医疗腐败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医疗领域多发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鉴于当前政府的财力,大面积设立公益性医院几乎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只能是大面积地商业化,而且是在秩序完善、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商业化。

    类似那位被扔的“无名氏”将来怎么办?其实不难:他们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政府的救济。对这类病人,完全可以实行委托商业性医院救治、政府“埋单”的措施。

    (摘自《晶报》□刘以宾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