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访谈
编号:10468579
发展求新 思变图强--访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项平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17期
     项平,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国·南京)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药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评审委员会委员,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等医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诊疗和中医养生康复学、《黄帝内经》的教学研究工作,在中医药治疗老年病和肾病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是我国中医养生康复学科专业的主要专家之一。

    今年10月15日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南中医)五十周年校庆的日子。作为我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成立之初的南中医为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创造了一系列第一:编写出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第一套教材、输送了第一批中医药高等教育师资、诞生了全国第一批中科院的中医药学部委员、接受了全国第一批中医专业外国留学生……如今,五十年过去了,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早已今非昔比,而见证我国五十年高等中医教育的南中医也经历着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值此建校五十年之际,作为这所著名高等中医学府“掌门人”的项平对于未来有哪些规划?他将怎样为南中医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 http://www.100md.com
    初见项平,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是“胆大心细”。从采访开始时精心调节空调的风向、温度,到采访结束时细心吹干留在名片上的电话号码的墨迹,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表现出他洞察细微的敏锐与周到。可项平也无疑是大手笔和高瞻远瞩的:开国内中医药大学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的先河;将南中医从原来在校生规模只有三千人的中医药单科院校,扩大为在校生逾万人的以中医药为主体、文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筹建占地1500亩、规划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的仙林校区……没有超人的胆识,又怎能创造如此超越常规的发展?由于在当天上午刚刚参观过仙林新校区,于是采访便由此开始。

    记者:仙林新校区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中医院校留给人们的小、旧、落后的感觉,具有了全新的、现代多科性大学的格局,为什么要拓展这样的一块新校区?

    项平:很多年以来,受办学思想的局限,大家都认为中医学院是单科院校,学生少,不需要大校区。南中医过去也有过很多次扩大规模的机会,但都因为这样的原因没有抓住。可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高校的扩招,规模过小对学校发展的制约日益突显。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中医的发展也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吸纳其他专业的精华,因此原有的办学模式和规模都难以满足现代中医教育的需要。2001年,由于新增专业,南中医进行了第一次扩招,从原来的600~700人增加到1150人,但问题马上出现了,学生一进校没有地方住,250多个学生只能住在旅店,教室也不够用,学校只能用彩钢板搭建简易教室过度。到了2002年,招生几乎没有办法进行。面对这样的困境,除了“走出去”,没有别的办法可行。
, 百拇医药
    记者:我听说南中医也曾面临过被其他学校合并的危机,这是不是也是促使您把学校做大的原因呢?

    项平:的确如此。作为江苏省重点高校,南中医当时有着省属高校中最多的博士点——12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但由于原有办学规模太小,因此一些规模大的大学希望能够将我们合并来增加办学实力。而且前几年其他省也有中医学院被当地其他大学合并的情况,形势很严峻。我们当时考虑,南中医是全国最老的中医院校,如果连这块牌子都没有了,对全国的中医高校肯定有影响,中医教育很可能失去自己独立存在发展的领地。所以只有把学校做大,才能避免被吃掉的命运。经过多方努力和与上级领导部门的沟通,我们终于争取到了这块新校区,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会。

    记者:但大学不仅意味着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

    项平:学校做大后怎么做强?硬件建设到位后该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正是目前我们致力解决的问题。针对人才培养,本着“继承为基础、发扬为先导”的办学指导思想,南中医近几年提出了这样的思路,就是“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 http://www.100md.com
    记者:从过去的中医药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体,文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不是就是这个思路的具体体现呢?

    项平:是的。所谓优化结构就是瞄准社会需要,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比如近年来,根据人们健康保健需求的与日俱增,我们新增了中医美容、营养药膳、中医运动医疗保健等专业方向;随着医院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医疗纠纷问题的突显,对管理、法律和计算机方面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医药信息和卫生法学等专业;中医对外交往的扩大迫切需要既懂外语又懂中医的人才,我们设置了医学英语专业,今年还增加了医学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等。目前学校共开设了14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20多个,这为学校规模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结构优化不是凭空想象,需要建立在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每年学校都会进行新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调查、申报工作,以便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记者:作为一所中医院校,开设那么多的非中医专业,怕不怕别人说您“不务正业”?
, 百拇医药
    项平:在我们刚刚开始增设这些新专业的时候,也有人想不通,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但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路没有走错。中医事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而从其他专业学校引进这方面的人才,由于他们没有经过中医文化的熏陶,常常对中医的认同感不强。可如果在中医学院培养这些交叉学科的人才,一方面,他们可以学习一些中医知识,另一方面在中医院校五年的耳濡目染也会增加他们对中医的认同感,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更有兴趣,也更得心应手。另外,其他学科的开设也有利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目前这些交叉学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得到社会的认可我想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记者:招生多了会不会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呢?

    项平: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确实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校也作了多方面的工作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共有教授、研究员、主任医药师1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药师384人,讲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主管药师710人,硕士生导师201名,博士生导师48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8人。同时我们还积极聘请行业资深专家、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以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其次是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托现代科技促进教学相长。比如在仙林校区我们投资2300万元建成了包括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化会议系统、校园网站及远程教育系统等13个子项目在内的校园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数字化校园。

    记者:如今的南中医是否已经达到您理想中的现代中医药教育高等学府的要求了呢?

    项平:上个世纪90年代,我去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和别人讲起我们的学校,一开始人家都怀疑,“你规模这么小,是大学吗?”可是当我告诉他们我们有多少国家级重点学科,有多少国宝级的专家后,他们对南中医充满了敬佩。如今我们不仅有一流的专家、不断提高的科研水平,更有了先进的设备和现代的校园,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我想今后应该更好。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南中医能够成为以中医中药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我们会拥有更多的大师,也会为社会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http://www.100md.com(汪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