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医医案研究
编号:10482629
中医治本法则的临床验案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21期
     《黄帝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又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言疾病的症状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则当求其本而治之。如肾虚喘咳,不治上部的肺,而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治下焦的肾;下部的某些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结等,不从通利小便或通大便的方法治疗,而用宣通肺气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很好疗效。又如病在中(胃),旁取之,即不治胃而治胆,使胆和胃降,气机升降复常,效果明显。现将笔者的治疗验案介绍如下:

    一、病在上,取之下

    林某,男,37岁,教师。患慢性咽炎3年余,屡服六神丸、穿心莲等,未见明显好转。近半年来咽喉疼痛,口干欲呕,夜间潮热盗汗,经某医院治疗无效,乃求诊于余。症见面色潮红,咽喉充血,有淋巴滤泡增生,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脉症合参,此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灼咽喉之虚火证。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利咽。处方:玄参18克,麦冬15克,丹皮12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桔梗12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剂后症状大减,继服7剂,诸症悉除。后以六味地黄丸调理善后,半月而愈。

    体会:本案病期已久,脉症所示,为阴虚火旺所致,按一般清热泻火法治之实难收效。根据《内经》“病在上,取之下”,不治上而治下,用滋阴补肾之剂,使虚火下降而获效。

    二、病在下,取之上

    朱某,男,9岁,学生。患尿频、尿急3月余,无尿痛,尿常规未见异常。经某医院多次检查原因不明,中西药治疗月余无效,其父乃携患儿前来求治于余。诊见小便频数量少,每天20余次,口渴喜饮,轻微咳嗽,精神不振,食欲尚可,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此乃邪热闭肺、肺气失宣、通调不利之证,治宜清热宣肺。处方:石膏15克(先煎),麻黄6克,杏仁10克(去皮尖),甘草5克,桔梗8克,升麻6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剂后症情明显好转转,小便次数减少。后用补中益气丸调理月余,告愈。

    体会:本案尿频、尿急,病位在下,但按常法治其下屡治无效。后根据“病在下,取之上”的理论,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宣肺清热而收效。

    三、病在中,旁取之

    赵某,女,37岁,工人。自诉胃脘部疼痛3年,呕吐泛酸,曾经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予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治疗未效。后在某医院钡餐诊断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西药亦无好转,故来求治。诊见脘腹胀痛,向右肩臂放射,呕恶泛酸,口干苦,心胸烦闷,急躁易怒,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证属胆胃不和,气机郁滞。治宜清胆和胃,行气止痛。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甘草6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日1剂,水煎服,连服5剂,诸症悉除。

    体会:本案病位在中(胃),屡服治胃之药症状如故,根据《内经》“病在中,旁取之”的气反治则,不治胃而治胆,使胆和胃降,气机升降复常,故效果明显。, http://www.100md.com(李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