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信息3
编号:10485363
中西医结合充满活力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26期
     一、求解人类面临的医学难题需要中西医结合

    古往今来,人类医药学(包括中医药、西医药)一直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完善、发展并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作出了不容否定的功绩。尽管有古代中医的灿烂,也有现代西医的辉煌,但时至今日,人们细细想来,有多少人还在疾病的阴影下备受折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人数高达1670万,而死于肿瘤的人数也高达500多万,况且每年还有大量新发病例,加上已有的庞大患病人群(例如:在中国高血压患者占全国人口的10%),形势如此严峻,不容乐观。此外,在中国已经沉寂多年的“旧病”如:肺结核、性病、血吸虫病又沉渣泛起,危害群众。与此同时,近年来以前未曾露面的新病种层出不穷,如:AIDS、依波拉病、西尼罗河病、疯牛病以及从去年冲击中国席卷全球的SARS,到今年仍在东南亚肆虐的禽流感,都警示着一个问题,人类面临着“旧病未克,新病层出”的严峻局面。出路何在?单纯的西医或单纯的中医由于各自存在的众所周知的不足,要单枪匹马地应对如此严峻局面,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团结中西医,优势互补,促进中西医结合,共同维护人类健康,这是因应形势的明智之举。正如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在《促进和发展传统医学决议》中所称:“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有效的结合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两种医学的优点加以综合,……”
, http://www.100md.com
    籍此以形成更强劲的合力对抗疾病的侵袭,保障人类健康。

    二、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旺盛的生命力

    1958年毛泽东同志以伟人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地作出了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指示。40多年来我国医学工作者在此重要批示的指引下,取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之长,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使中西医结合事业在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性和理论的创新性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瞩目,涌现了一大批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的高水平成果。例如:活血化淤法及其方药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急症的应用,肾本质的研究,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砷剂治疗白血病及其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扶正疗法与现代肿瘤治疗相结合的肿瘤治疗模式等。

    去年冲击中国席卷全球的SARS就再次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旺盛的生命力。当时SARS袭击了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染病者5327例,占世界的60%以上。SARS病死率在香港和新加坡是17%,台湾为12.5%,全球为9.5%,中国内地为6.5%,中国内地抗SARS效果有目共睹。其中,中西医结合在治疗SARS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其优势一是降低了死亡率,二是降低了治疗成本,三是基本无后遗症。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高度评价,WHO专家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的,潜在效益很大。中西医结合治疗显示出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所不具备的优越性。
, 百拇医药
    去年成功抢救凤凰卫视女主持人刘海若,再次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巨大优越性,这是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都难以具有的优势。除了西医治疗,在个别的病程阶段,刘海若也接受了不同的中医辅助治疗。正如刘海若的主治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凌锋教授所讲:中医药在其功能恢复上,讲究辨证论治,全面平衡状况。例如从最初的给她针灸醒脑、退热、调理肠胃,到康复治疗按摩等,都发挥了特定的功效。刘海若成功康复,正是北京医学界成功结合中西医疗原理的成果。毫无疑义,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令人振奋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和现代自然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医学特色,是我国医学工作者原创性工作的结晶,中西医结合实践以上述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它蓬勃的生机。

    三、中西医结合未来发展路向

    继承中探索,探索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应是中西医结合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向。
, 百拇医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她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非常一致,国际上也开始重新审视并日益重视中医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口与健康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最重大问题,我国也提出了“2020人人健康”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必须重新确立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全面振兴中医药。因此,中西医结合应当首先承认中医药的科学性,在正视中西医两大体系间的巨大差异的同时,更加强调两者的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探索中医药科学内涵,指导中西医结合实践,以期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由于人类目前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悬而未决,充满了大量的未知领域,解析这些难题必须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勇气,中西医结合本身就是一个以创新为其基本特征的学科,这是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风雨兼程,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如果说五、六十年代中西医结合的存在与发展主要依靠党和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其中以1958年10月毛泽东同志给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重要批示作为标志。那么,进入八、九十年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在原有政策性支持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依靠其不断得到实践验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一大批中、西医有识之士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钻研,使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性被大量科研的证据(包括临床和基础性研究)所证实,用科学的语言得到了充分的阐释。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给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医学在长足进步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已日渐凸显,从中医药寻求答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给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医疗模式和疾病谱的改变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发挥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应该一如既往以创新促发展,注重学科发展的整体推进。首先,按照循证医学原理进一步推进临床层面的中西医结合,提高疾病防治水平,保障群众健康,这是中西医结合生存、发展之本。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及时、准确地抽提成功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实现理论创新,以充实、完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进一步加强创新性研究,最近,我国中西医结合学者提出了今后中医药研究的五点思路:证侯与基因组的相关性研究;证候与蛋白质组的研究;体质与易感基因的研究;中药药理与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与疾病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这些思路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西医在深层次上的结合。再次,加强各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把系统掌握中西医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作为现阶段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性任务,这是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关键之一。目前,国家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法规都比较宽松,我们应把握时机,用足政策,乘势而上。另外,应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交流,及时掌握、了解国际医学前沿动态,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起点,扩大国际合作空间,以利于提高我国中西医结合医教研的整体水平。
, 百拇医药
    我国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在认真继承发掘中医药学的基础上及时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医药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并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声音,这无碍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继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坚定的学术追求。对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我们主张互相尊重、理性讨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形成中西医和谐共存的学术氛围,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实践,不尚空谈,努力为中西医结合提供第一手有说服力的真材实料。只有这样才能繁荣学术,启迪思维,形成共识。正如陈可冀院士所言:“传统中医药只有确认多元化继承和发展的模式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药发展的惟一途径,但它是一条方向正确、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途径。, http://www.100md.com(吴伟康 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