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489264
SARS主症特征②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35期
     张明雪 辽宁中医学院曹洪欣 中国中医研究院

    翁维良 中国中医研究院 谢雁鸣 中国中医研究院

    二、咳嗽

    咳嗽是疫疠毒邪首先犯肺的最基本症状。肺主气,司呼吸,位居上焦,肺有制约邪毒之能,又有节制分解之权,即所谓“毒归肺制”。但肺为娇脏,易受毒侵,非典疫毒,暴戾乖张,肺受毒侵,失制毒之功,难行宣发肃降之令,则疫疠热毒,灼烁肺金,肺失柔润肃降之性,肺气上逆则出声为咳,津伤肺燥则干咳频作。由于非典疫毒变化迅速,往往少见热邪蒸腾津液、炼液为痰的“热痰”过程,而直接出现“温疫热毒”之邪煎灼津液,瘀滞致喘的非常规病理演变,即痰证较少或不明显,而以热毒灼肺,气阴受损,肺津干涸形成瘀滞肺络的喘促为主,严重者火毒焚心,以致有心阴(心阳)暴脱之虞。诚如清代杨栗山所云:“……又咳而脉数者,为心火刑肺金则死”。(《伤寒温疫条辨·咳嗽》)

, http://www.100md.com     [症状特征]

    咳嗽多见干咳少痰(白痰)或无痰,一些人咳少量暗红或深褐色痰,少数病人痰中带有血丝。干咳较多,多与喘同时出现,也有发病即咳者。往往是因咳而喘,越咳越喘,喘憋而咳,咳甚则喘憋加重,重则咳剧,胸闷胸痛,入睡困难。

    影像学提示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网状改变,少数患者则呈现大片状阴影。

    目前认为SARS的核心环节是肺间质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干咳,而病理上存在炎性渗出、肺实变,气管切开时发现气管内存有大量分泌物。中医认为是疫毒之邪困遏郁阻中、上二焦,脾不得健运水液,肺失于宣发肃降津液,则水湿痰饮内闭于肺不能外达所致。

    [病机分析]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开宗明义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论温病的感受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并自注说“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于手太阴”;吴又可创立了“邪由口鼻而入”的学说,明确指出口鼻传染的途径为“疫者感天地之疠也……邪自口鼻而入”(《温疫论》)。由此可见,温热邪气首犯肺系,符合温热病发病机制的客观实际。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上连气道咽喉,开窍于鼻,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道路,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肺又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侵而为病,病则宣降失常,其气上逆作声则发为咳嗽,故《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 百拇医药
    若湿热疫毒阻遏肺卫,则干咳、气喘,伴胸痞、头晕之症;若疫毒淫肺,表里俱热,化燥灼金,则咳声响亮、清脆,伴痰黄黏稠,不易咳出,胸痛等症;在SARS恢复期,余邪将尽,肺之气阴两伤,则见咳声低微,无力作咳;若夜间咳甚,多为肾水亏乏。

    一般而言,咳痰量少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常见湿痰、虚寒;色黄而稠者属热,色白而黏者属阴虚、燥热;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吐脓血腥臭痰,多为痰热壅肺,热盛肉腐,血败成脓。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为痰湿,味咸为肾虚。

    由于本次SARS温热疫毒之邪入里后易于化热生痰,成毒致瘀,热、毒、湿、瘀、痰诸邪胶结不解,日久势必耗气伤阴,而SARS病性温热,迁延不愈,更易损伤正气和阴液,则正气益虚,无力抗邪于外,疫毒内入肺中,无力驱出,郁而化热,更伤气阴,如此恶性循环,病难向愈。故邪盛正虚、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其实证多为痰热、疫毒、湿邪、瘀血为患,故咳声多洪亮有力;虚证多为气阴两虚,故咳声低弱气怯无力。有学者认为本次SARS病人多表现为咳出少量暗红或深褐色痰的病机有二:一为疫毒夹湿浸肺;二为疫毒自膜原而发,常先自少阳,热蒸中焦,而后刑及肺金,此自内上行之邪损伤的主要是肺阴络,而阳络受损较小,故咳嗽轻而胸闷重。
, 百拇医药
    [病理转归]

    SARS咳嗽乃疫毒之邪从口鼻或皮肤黏膜而入,疫毒犯肺,壅遏肺气,宣发肃降不畅,肺气上逆所致。若不能及时透表解表,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生演变转化,表现为化火化燥,蒸液炼痰,伤津耗液,夹湿等病机变化。疫毒耗损正气,正气内虚,可使体内滋生痰饮、邪毒、瘀血等病理产物,则抗御病邪能力低下。若病情进展,疫入中焦,则病机特点为“肺卫热盛,湿瘀内阻”,重症则以“肺热腑实,痰湿瘀阻”为主。

    肺主治节,朝百脉,疫毒郁闭肺气,肺气壅滞,气血运行不畅而瘀阻,可见气滞血瘀;疫毒日久,耗伤肺气肺阴,肺气虚弱则血运无力而生血瘀;阴血亏虚经脉枯而不利也可形成血瘀,并致心脉失养。如既可出现邪气内闭,蒙蔽心及清窍的神昏谵语、喉中痰鸣,也可见到宗气欲绝,心阳外脱的呼吸表浅急促、心率增快、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识昏昧不清的危重症状。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