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朱良春
编号:10511672
访中医学家朱良春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日 厚朴中医网
     慧眼识英才 甘作嫁衣裳—— 马 骏

    有人说,“僻居一隅而名闻天下者,朱良春也。”

    南通是座普通的小城,朱老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虽然一呆就是几十年,超凡的医术学问却为世人称道。一封封陌生又热情的信笺,一批批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南通,因有了朱老也别具魅力。

    终于踏上了神往已久的土地。嗅着潮湿的空气,走在车水马龙的濠河岸边,那丛粉红的杜鹃花旁,就是朱老的家。温厚亲切的朱老,围绕教育的话题讲了三个故事。

    提携后学者 得意众门生

    朱老弟子上百,正式拜师长期学习的有几十人,若算上历届带教实习的及各地钻研其术的私淑者则以千计。无论拜师、私淑还是自学求教者,朱老对后生从不轻忽,一贯热情帮助。其中力荐何绍奇和朱步先两弟子的故事在中医界传为美谈。
, 百拇医药
    60年代何绍奇偏居四川梓潼,拜为朱老的遥从弟子,学有不解就向先生请教,朱老也是每信必复,常常是五六页信纸,二人通信在十年动乱也未曾间断。文革结束,何绍奇想报考研究生,但因学徒出身受到限制,朱老就寄了封航空快件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负责人方药中教授,详细介绍徒弟的水平已达到报考要求,并且“我可以个人人格担保,不会让您收了无用之人的”。最终何绍奇不负所望,名列榜首,毕业后在京执教,已是海内外知名学者,现正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作访问学者,讲课授业。

    朱步先,原是江苏泰兴县农村的一个医生,读了朱良春的文章后跑到南通要求拜师,因他踏实好学、过目成诵,朱老就将所学悉数相传。没有学历,朱老就想办法争取到一个正式进修名额,使他一年后职称相当于主治医师。1982年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实用中医内科学》,朱良春是两位审稿人之一,凭着对爱徒能力的了解,他大力推荐职称不高的朱步先作统稿人。为期一周的试用期间,朱步先出色完成了任务令人刮目相看,他修改的文稿篇篇畅达,出类拔萃,后来被前来慰问的领导慧眼识中,得以有缘奉调北京。曾任《中医杂志》副总编,现在英国牛津讲学诊病,传播岐黄文化。
, 百拇医药
    提起两位高徒,朱老话语中透着慈爱之情,而医林中受益朱师的后学者、民间医又何止二三。朱老书桌上整齐叠放着一摞摞信件,大多是基层医生的来信,有要求拜师的,有请教问题的,还有读了书受了益,喜不自禁表示感谢的。朱老说,“这些人都很诚恳,是要学习的,我一定要答复他们。”他不厌其烦地解答疑问,一丝不苟地亲笔回信,之后会用红笔在来信封皮上圈个“复”字,好像了却了又一桩心愿。但近来因冠心病,时有力不从心之感,不能一一亲复了。朱老还特别提到广东省中医院邀请名老中医为技术骨干作导师的做法,是一种继承提高的有效方式,值得重视。对高徒们的诚恳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到欣慰。

    动荡中办学 学费“两担米”

    谈兴颇浓的朱老还聊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45年,28岁的朱良春的诊所已经颇有名气,应当时很多青年拜师求医的要求,他就在南通创办了中医专科学校,自己筹钱租房子、编教材、找老师。时局动荡,收取的学费很低,国民政府物价飞涨,每天价格浮动,学费就定为“两担米”,按当天的米价折算,当然收的钱也只够给老教师们来回上课的车马费罢了。在艰难中学校坚持了4年,到1948年毕业仅剩18人。当年的学生如今都早已到了行医退休的年龄,还有些现在台湾。
, 百拇医药
    朱老对中医教育始终热心,并有自己的体会。他说,“我对学生一是要求严一点,二是以诚相待。诚,就是诚恳,教给他们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毫不保留。”朱老常说一句话:“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经验不能保守,要和盘托出;知识不要带走,能写的多写一点,能教的多教一点,让学生得到益处,把真正的经验实实在在的拿出来。朱老的著作写的都是多年心得,很实用,他自己践行着“说实话,不讲大话、空话”的准则,并严格要求徒弟们做到“求真务实”。诚实,这种朴素而又可贵的品质在朱老身上熠熠生辉。朱老还对学生提出“高、实、博、精、新、勤、苦、恒”治学八字的要求,使学生们受益终生。

    寻访土专家 成就“三枝花”

    1956年南通中医院成立,“那时很有激情”,朱良春院长白天看病,处理行政事务,骑单车四处出诊,晚上在单位写书或者值夜班。他多次深入民间,打听到季德胜、陈照、成云龙这三位土专家治疗蛇伤、瘰疠、肺脓疡各持所长。尽管这几位民间医生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求贤若渴的朱良春毫不介意他们的身份,礼贤下士,热情地和他们交朋友,真诚邀请三位土专家在中医院开设专科,卓有疗效,被老百姓称为中医院的“三枝花”。
, 百拇医药
    朱老的人生就像一部传奇。他从医近70载,是全国闻名的目前仍健在的几位顶尖级名老中医之一,所获荣誉无数,然而对于故土家乡、民间学者,他始终饱含眷恋深情。朱老勤于思考,一本本著作,灵慧实用,启发了无数人。他始终谨记当年父亲嘱咐的“济世活人,积德行善”,待人诚恳宽厚,慧眼识才甘当伯乐,提携后生不遗余力。在医术研索中,他坚持章次公先生倡导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革新精神,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术,作出有益的贡献。晚年仍敢为人先,1992年在子女的倡议下,创办了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近期再创新业,国内首家虫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破土动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大概是朱老一生的真实写照吧。B21

    人物档案

    1917年出生于江苏丹徒,少年从师于马惠卿先生和丹徒名医章次公先生,并就读于苏州国医专校,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政协副主席。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技术顾问、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董事长等职。1987年被国务院授予“杰出高级专家”称号,1991年,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
, 百拇医药
    学术思想与成果

    朱良春对内科杂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擅用虫类药的临床应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肝炎的诊治尤具心得,对顽痹提出“从肾论治”的观点,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省部级科技奖。主要著作有《虫类药的临床应用》、《章次公医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医学微言》、《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朱良春》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人生感悟

    在实践中提高,在总结中创新。不袭陈言,不人云亦云。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