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491480
消化系统疾病(2004.11.11)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41期
     胃痛十味汤加减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慢性胃炎绝大多数由幽门螺旋杆菌所引起,它定居于胃窦粘膜小凹处及其邻近上皮表面贴附于上皮细胞膜上,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中医院的史志宏医师等用胃痛十味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6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9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并附有典型病例1则。

    选择该病患者65例,以胃痛十味汤进行治疗,其方由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芍、青皮、陈皮、乳香、枳壳、川楝子、甘草所组成。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在治疗中随证加减:如痛甚当活血通络止痛加丹参、元胡;寒凝者当散寒行气加高良姜、吴茱萸,并轻用连翘、蒲公英;食积者当消积导滞加山楂、神曲、内金,嗳气者当顺气降逆加白蔻、旋覆花、沉香;胃脘灼痛、泛酸嘈杂者当疏肝泄热加生地、丹皮、栀子、乌贼骨,重用连翘、蒲公英;脾胃虚寒当温阳益气加黄芪、桂枝、吴茱萸、高良姜,轻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烦渴思饮、口燥咽干当养阴益胃加沙参、麦冬、玉竹。经治疗后,治愈16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6%。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认为,清热解毒,活络止痛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以上胃痛十味汤方中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作用,青皮、陈皮、枳壳、川楝子理气行血,白芍、乳香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助脾胃恢复功能;又能行气活络以濡养脾胃。以上所作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胃痛十味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为防治慢性胃炎提供了新思路。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疗效好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是急腹症外科重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痛,呈束带状,伴恶心,呕吐,并迅速出现高热,腹胀,呼吸脉搏增快等全身中毒症状,常伴有低血压甚至发生休克。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血尿淀粉酶活力增高、低血钾等,临床死亡率极高。《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6卷第9期报道了湖北省黄冈市红十字会医院魏瑞民医生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魏瑞民医生共收治了18例患者,诊断标准依据《内科学》。18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5岁,平均42岁,病程最短者3小时,最长者2天。临床表现均为突发性持续性上腹剧痛,并迅速出现弥漫性腹膜刺激征,其中出现腹膜炎者15例,出现休克5例。WBC高于15×109/L者12例,血尿淀粉酶高于正常者8例。腹穿抽出深褐色混浊液体者12例,血性咖啡色者4例,黄色混浊液体者2例,涂片均发现大量炎性细胞。18例均选择手术探查,腹腔内均见有血性或脓性渗出液在3000~4000ml,大网膜及肠系膜均见密集的脂肪坏死斑,胰腺附近的腹膜大片充血、水肿、瘀血。胰腺呈紫黑色或灰黑色,斑状块坏死,质如败絮,部位遍及胰头、体、尾部,有1例全胰腺坏死。入院诊断有9例误诊,其中6例诊断为胃穿孔,2例诊断为肠梗阻,1例诊断为肠炎、腹膜炎。18例中有11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另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治疗组:禁食1周,在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及维生素,并应用足量抗生素7~10天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胰解汤口服或胃管注入。胰解汤药物组成,金银花、天花粉、柴胡、石菖蒲、黄芩炭、甘草、枳实、大黄、白芍等。每日1剂,水煎取液200ml,分2次服,每次服用100ml。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滴注补充水,电解质及维生素,并应用足量抗生素7~10天。

    疗效标准:痊愈:全身症状及腹部体征消失,白细胞计数及血尿淀粉酶测定恢复正常。好转:全身症状及腹部体征基本消失,白细胞计数及血尿淀粉酶测定有改善。无效:发生继发性感染,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而死亡。

    结果显示:治疗组11例中,痊愈7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2%;对照组7例中,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5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魏瑞民医生指出:中医认为,该病为脾胃所伤,糟粕积滞,气滞血瘀,化毒化火,毒邪内陷,亡阳亡阴,出现脱症。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清利开窍。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胰解汤,方中金银花、黄芩炭、天花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柴胡、白芍清利肝胆湿热;枳实、大黄荡涤胃肠实热;石菖蒲化湿开窍;甘草调和诸药。临床观察证实,胰解汤可调动体内的防御机能,保持内环境稳定,改善微循环,中和内毒素,调整细胞内部代谢,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http://www.100md.com(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