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91482
遭遇“针炙”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41期
     在笔者印象中,街上一些个体诊所打出的诊疗服务项目广告中常有“中医针炙”,每每观后,就感觉滑稽、可笑。更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近日在一本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医学类规划教材上竟然也看见了“针炙”一词,起初以为只是个别地方编辑没有注意到,结果发现全书一“炙”到底,“灸”却不见踪迹。怎么会这样?也许只有编辑自己才知道。当发现这种错误出现在更具权威性、严肃性的书籍上后,笔者翻开了字典:“炙”有两种解释,“一是烤,二是烤熟的肉”;“灸”解释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用燃烧的艾绒熏烤”。无论是从传统习惯还是字典解释,可以确诊:“针炙”乃“针灸”之误。

    如今,一些中医人对此不但视而不见,反而还在自己笔下出现“针炙”一词。说小一点,是不认真、不仔细,说大一点,就是对中医的不尊重。也许有人解释,那是笔误。笔者不否认笔误,但笔误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被理解、被忽略的,就像我们签写自己的名字时,谁要是出现了笔误定让人大跌眼镜,而当别人写错了自己的名字时,心中便多少有些不悦。

    外行人不懂,内行人就要站出来正名,其实这也表达了我们对中医的维护。另外,让“针炙”招摇过市,又说明了什么?在别人眼里,医生是知识分子,本不该犯这种“幼稚”的错误。出了错误连知识分子都不去修正,普通老百姓又出来插什么嘴呢?时间一久,事物的真实、正确往往被虚假、错误掩盖。这让笔者想起了成语广告词效应:成语经过广告人一处理,结果让观众对处理后的成语记忆比原本的成语还要深刻。“针炙”的招牌打出来就是一种广告,说不定还真有那么一天,病人对医生说:“医生,我想用针炙来治病。”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想笑都笑不出来了。

    遭遇“针炙”,我便想到了中医处方:用“桂支”代替“桂枝”、“茯○”代替“茯苓”、“旭地”代替“熟地”……如此简化,有失中医之严谨。

    “针炙”代替“针灸”、“桂支”代替“桂枝”,作为医者,心里都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老百姓清楚吗?老百姓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千万不要忽略老百姓的地位和作用。中医文化依附于汉字,中医术语也出台了国家标准,为什么我们就不注重这些呢?中医文化如果真的被医者笔下的错别字给歪曲了,中医的悲哀也就来临了。, http://www.100md.com(曾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