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31599
诊治抑郁状态的误区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7日 《现代护理报》 2004.11.17
     近年来,随着精神药理学的发展,抑郁症的诊断越来越多了,有报道说人群中10%以上的人有抑郁情绪。但是在抑郁的诊断、治疗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一些例子:

    1.抑郁就是抑郁症。持这种观点的往往是一些擅长自然科学但是人文修养很欠缺的人士,这些人士只要见了情绪低落一律诊断为抑郁症,一律药物治疗甚至电休克治疗,认为心理治疗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对于缺乏心理因素的抑郁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有明显社会心理因素和性格背景的患者就很不合适。笔者见过几个被误诊为抑郁症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用了10种以上的抗抑郁方案正规治疗无效,最后医生只好推脱说“要等待医学的发展”。其实,这类患者的童年往往是很不幸福的,父母的养育态度很有问题,患者的人格也很不健全,长期抑郁但不太重,能工作。对于这种有明显性格因素的患者可以委婉地告诉他们“您的抑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产物,只有改变生活方式才能康复。”如果只强调药物,就有敷衍患者、推卸责任的嫌疑。

    2.抑郁患者不需要“依赖”药物,应该心理治疗。持这种观点的往往是对精神医学不了解的心理学人士,他们往往用正常人的心态来推断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观点难免偏颇。其实,如果不是抑郁症,吃药并无多大效果,“依赖”又从何谈起?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往往缺乏相应的心理因素,心理咨询师强加一个心理因素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可以增加患者的自杀率。国内已经有很多关于某著名心理学教授不认识抑郁症,建议患者不吃药最后导致患者自杀的案例。

    3.必须区别轻病和重病。有些精神科医生强调区别轻病和重病,提倡“一元论”,认为一个人抑郁了只能有一个原因。他们见了抑郁者一定要区别“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抑郁反应”、“体因性抑郁”。笔者以前见过一群医生争论某病人究竟是抑郁症还是抑郁性神经症,最后不了了之,因为患者的病情介于两者之间。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另一个例子:某患者是中学教师,有哥哥、姐姐二人,从小自卑,郁郁寡欢,大学毕业后患了躁狂抑郁症,当地医生误用大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导致病情恶化,不能工作。后在正规的精神科治疗,控制了躁狂抑郁,但是情绪还是低落,不敢见人,不能上班,最后经心理治疗病情进一步好转。这个患者的抑郁有性格因素(自卑)、生物因素(躁狂抑郁)、药物因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社会心理因素(对精神病人的歧视),是无法用“一元论”来解释的。

    为了详细评估抑郁患者的状态,笔者建议用多轴评估,包括患有什么心理障碍?智力和人格如何?躯体状态如何?有什么社会心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评价一个人。抑郁症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他性质的抑郁也可以适当用药,人格异常的患者应该针对人格做心理治疗,如果有可以引起抑郁的躯体疾病应该及时处理,培养新的应对方式加强患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汤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