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0531777
咬定质量不放松 ———访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院长樊俊杰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23日 《现代护理报》2004.11.23
     地处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1939年创建于延安,前身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和“八路军军医院”,也是我军首所正规化医院。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总院已成为西北地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自1991年以来,医院连续获得“白求恩杯”优质服务三连冠、全军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爱婴医院”等殊荣,1999年又喜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p|@r*, 百拇医药

    总医院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现任院长兼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理事樊俊杰。面对笔者的提问,樊院长这样回答:质量建设是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么多年来,医院历届党委班子始终抓住质量建设不放松。p|@r*, 百拇医药

    不拘一格用人才。该院党委大胆突破成规,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实行科主任、护士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科主任预任制和离退休干部返聘制。从2000年开始,对空缺的近20个科室领导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了30多名博士、硕士担任科室领导职务,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干部大部分被任用。自2000年以来破格晋升8名研究生的专业技术职称,预任了10多名科室主任和副主任,以丝绸之路骨科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宝丰,提倡“病人第一,爱心至上”的护理宗旨的全军第一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黎秀芳等为楷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这些骨干在医院建设中挑大梁、唱主角,发挥了积极作用。干四科副主任医师高峰在第三军医大攻读硕士学位时,医院得知他在肛肠疾病上有很深的研究,及时派他到国内专科医院学习取经,学成归来后协助他开展了“肛肠门诊”新业务,较好地发挥了他的专长。p|@r*, 百拇医药

    注重科研求突破。医院注重结合临床搞科研,加大科研攻关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科研专项资金,鼓励科研课题申报研究;每年拿出30万元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极大地调动了职工搞科研的积极性。医院专家组成员、原胸外科主任张世范教授,全身心致力于科研攻关,完成了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动物模型研制和临床研究,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高海拔地区ARDS诊断标准,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五”以来,医院科研成果累累,共获科技进步奖226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50余项。p|@r*, 百拇医药

    夯实基础谋发展。基础不牢势必影响整体医疗质量。这些年,医院重视临床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培养,下硬功夫把医疗基础工作夯实。从写好一份病历,做好一项基础护理抓起,培养医护人员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采取岗位培训,以老带新等形式,让年轻人多实践、多锻炼,每年都举办临床技能比武竞赛,以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把好医疗质量控制关,加强质量监控,发布日报、月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按照科室每月、机关每季度、医院每半年,定期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讲评,督促医务人员练就过硬的本领;医院加大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的投入,先后投资2亿元兴建了现代化的门诊大楼和外科大楼,购置了先进的磁共振、直线加速器、X-刀、螺旋CT等大型医疗设备1800余台,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狠抓专科建设,大胆引进外资和设备,发展弱小科室。2002年,医院与上海科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眼科治疗中心,使科室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明显改善,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医疗收入由原来的年收入30多万元跃升至现在的近400万元。p|@r*, 百拇医药

    充分发挥优势搞帮建。近年来,医院注重发挥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先后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医院、康乐县人民医院、武威市凉州区人民医院和会宁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建关系。截至目前,医院向帮建单位派遣医疗队18支400余人,捐赠医疗设备达40多万元,参与医院巡诊查房,开展门诊服务咨询,指导开展整体护理、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为地方医院提高技术水平。同时接收地方医疗技术人员来院进修、帮助地方医院培养技术骨干600多人次,传授新业务30多项,每年平均接受甘肃省内180名地方进修人员;兰州医学院、陕西省中医学院每年都有近120名临床学员和150余名护校学员到总院实习,有效地带动了地方医疗事业的发展。p|@r*, 百拇医药

    结束受访时,樊院长满怀信心地说:“面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将继续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部队医院的技术服务优势,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全心全意地为西北军民服务。”□常亮本报记者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