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临床运用
编号:10510411
王清任化瘀方治疗现代心身性疾病有良效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55期
     赵志付 李春林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

    中医心身医学是挖掘继承中医学心身整体观念、吸收国外现代心身医学的技术手段,对心身疾病进行心身两方面诊断、治疗、预防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本文将从临床角度探讨王清任瘀血学说和化瘀方剂对中医心身医学临床的贡献。

    一、当代心身性疾病的特点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医学已成为适应这种医学模式且有前瞻意义的医学学科。中医心身医学的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心身并治的心身整体医学模式现已引起广泛关注。

    经过20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心理社会压力、情志刺激首先伤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因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阻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纯虚证。
, http://www.100md.com
    关于病因的认识,《内经》中的正(内因)、邪(外因)学说与现代心身医学认识一致。内因包括了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淫和饮食劳逸等,这包括了心理、社会、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研究,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实践认为,发病后肝疏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烦躁易怒为刚证;肝疏泄不及,气机不畅,则抑郁难解为柔证。刚证、柔证的临床表现有鲜明的证候特点,刚证肝火上炎,焦急易怒,凡事不能忍;而柔证则表现肝气郁结,抑郁、闷闷不乐、善太息等。这些证候的不同表象有其内在的物质基础,这在中国古代医籍中早有论述。《灵枢·寿夭刚柔篇》指出:“人之有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阴阳为万物之钢纪,人为万物之灵,人的阴阳当分为心神的阴阳——刚和柔,身形的阴阳——短和长。阳刚和阴柔反映了人精神活动的两大属性,这与先天禀赋有关,后天不易改变。阳刚和阴柔的两种气质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内在因素。
, 百拇医药
    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诊断研究,应继承传统的四诊,辨病和辨证,再吸收现代心身医学的心理诊断和躯体诊断。躯体论断与一般西医诊断相同。心理诊断包括①心理面接(面谈);②心理问卷;③心理生理学检查,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检查,心理负荷实验检查等。

    二、王清任化瘀方分为调气活血和补虚活血两类,可分别用于心身疾病的实证和虚证

    (一)实证

    1.刚证中的实证。心身疾病刚证中的实证是由于肝气上逆,化火生痰成瘀的证候。可用王清任创制的解毒活血汤、癫狂梦醒汤、古下瘀血汤、膈下逐瘀汤、加味止痛药散、通经活血汤。

    2.柔证中的实证。心身疾病柔证中的实证是由于肝气疏泄不及而郁结导致,出现肝郁气滞、血瘀痰阻、湿困寒凝的证候。可用王清任创制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 http://www.100md.com
    (二)虚证

    1.刚证中的虚证。心身疾病刚证中的虚证是实证日久,热邪伤阴导致阴虚内热而血瘀。王清任创制了治疗阴虚内热血瘀的会厌逐瘀汤。方中桃红活血化瘀,元参、生地、当归养阴生津清热,柴胡、枳壳、桔梗理气,用于阴虚血瘀咽窍不利的饮水即呛症。本方可以用于心身疾病中的食道神经症、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等。

    2.柔证中的虚证。心身疾病中柔证中的虚证是由于肝气疏泄不及,日久气虚阳虚而导致的血瘀之证。可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助阳止痒汤、足卫和荣汤、黄芪桃仁汤、黄芪赤风汤、止泻调中汤、急救回阳汤等。

    可以看出王清任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对情志致病进行了深入研究。虽然当时没有心身疾病的病名,也没有现在中医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的研究,但他所治疗的疾病中大多数属于心身疾病。因此,从事中医心身医学的研究者,认真研究王清任的瘀血学说和化瘀方剂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三、临床病案举隅

    (一)肝郁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某女,45岁,右上腹疼痛两年,加重半月,于2004年7月1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两年前出现右上腹胀痛,认为是胃病间断服药未见明显好转,未系统治疗。患者面黄晦暗无光泽,神情抑郁,体瘦,问诊知患者性格内向,小心谨慎,遇事多前思后想,而其夫脾气暴躁,言语粗俗,长期以来使患者受了不少的委屈,加之生活琐事劳心劳神,患者情绪抑郁,常常悲伤欲哭,右上腹胀痛,每遇情绪不佳和稍进油腻则胀痛加重,伴胸闷气短、眠差、喜热饮、口干口苦、纳差、不思饮食、大便质稀,小便尚可,舌淡红苔白腻,脉弦。心电图未见异常,B超示胆囊炎,脑电地形图异常。中医诊断为胆胀(肝郁气滞、血瘀湿困),为柔证。西医诊断为胆囊炎。

    治疗上首先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同时中药治疗。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湿。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1日2次,同时注意调节情绪,忌辛辣油腻生冷。患者服上方加减4周,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脑电地形图己正常,B超未提示胆囊炎,面色有光泽,精神、睡眠好转,抑郁消失,纳香,现已长胖。
, http://www.100md.com
    (二)肝郁、心脾两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加减)

    某男,65岁,胸痛连及后背,伴气短、心悸3年,加重1月,于2004年8月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3年前出现胸痛连及后背,伴气短、心悸,在某大医院被确诊为“冠心病”,坚持服药后好转。后因和家人生气,胸痛、气短、心悸症状明显加重,情绪低落,失眠。来诊见患者面黄晦暗无光泽,神郁体瘦,因患者性格内向,常为儿子之事操心受气以及生活琐事劳心劳神,其情绪抑郁低落,胸痛连及后背,每遇情绪不佳时疼痛加重,伴胸闷气短、心悸、眠差、纳差、不思饮食、大便质稀,舌暗苔白腻,脉弦涩。心电图示ST—T改变,脑电地形图异常。中医诊断为胸痹(肝郁、心脾两虚、血瘀),为柔证。西医诊断为冠心病。

    治疗上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同时中药治疗。治宜疏肝活血、补心健脾。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1日2次,忌辛辣油腻生冷,注意调节情绪。患者服上方8周,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脑电地形图己转为正常,心电图示ST-T改变较前明显好转,面色好转有光泽,精神睡眠好转,抑郁消失,纳香,二便调。,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